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留灯的母亲

2018-03-12 15:19:52  来源: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网

母亲曾是寨子里最会过日子的女人,起早摸黑,精打细算,花起钱来,每一分硬币都能捏得出水来。就算这样,全家老小一年到头也只是混个温饱。

时间久了,母亲也落下个吝啬的名声。村民们都说她太抠。母亲不管是择菜做饭,还是纳鞋底、绣花肚兜……她是宁肯费眼神,也舍不得往油盏里多放根灯芯。除非听到哪个小孩子呓语了,她才肯将油灯拨亮些,好看清到底是哪个不安生,再为他拍拍被窝驱走梦魇。

没办法,贫困拮据才是教会人们勤俭节约的最好老师。可节俭惯了,就会成为一生难以改变的习惯。后来,村子通了路和电,家家户户都扯进了电线,电灯取代了油灯,各家的山珍特产也能从公路运出去了,生活条件也因此逐渐好了起来。可母亲的抠却一成不变,家中一盏十五瓦的灯,近看像烛光,远看像萤火。

后来,母亲的眼睛不知怎么就瞎了。“省小钱,弄瞎了眼,划不来。”乡亲们将母亲的眼瞎归结为她太抠,便引以为诫,教育小孩读书时灯要拧亮点,不要怕费电。

谁知瞎了眼的母亲,却把自家的灯泡换成了明晃晃的大灯泡。平日里,她一家在家里,不用开灯,反正她也看不到光亮,也习惯了摸摸索索地进进出出。可每到了年关岁尾,不管有没有人来,母亲都会让灯通宵亮着,年复一年……远看像落在大山的星星,近看像熊熊燃烧的篝火。

瞎婆子留盏灯,任电费白哗哗地淌走。村民们便有了传言,说母亲怕是老年痴呆了,精明了一辈子,抠了一辈子,老了却犯糊涂,拿真金白银打水漂哩。

母亲晓得人们的传言,却不解释。有儿孙专门去提醒她,上床睡觉前要记到关灯!母亲却很执拗,说留盏灯,她心里才亮堂!

一进入腊月,母亲的听觉就格外敏锐。抬头,她能听见天上迁徙候鸟的鸣叫;低头,她能听到山脚上的公路上,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返乡摩托经过,留下一浪一浪风驰电掣的轰鸣。每到这个时节,母亲就喜欢搬把竹椅在门口坐着,一门心思不知是牵着天上飞过的候鸟,还是牵着山下过往的摩托车,刮风下雨也浑然不觉。

上了年纪,竹椅上坐着坐着就犯困,一打瞌睡,母亲就梦到了小儿子回家了。一醒来,母亲就想哭,可又流不出泪。她这才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再也等不来留灯所为的那个人了。

母亲的小儿子是个勤劳的后生,十六岁就外出打工。小儿孝顺,知道母亲想他,每到腊月,再苦再难也得回家陪母亲过年,也就成了年年春运返乡摩托大军中的一员。可就在天寒地冻的那一年,厂里加班到临近除夕才放假,他便日夜无休地赶路,想赶上除夕的团年夜。一场交通事故,让他有如折翅的候鸟,倒在了离家三百多公里的回家路上。这一年,他才三十岁出头。母亲的眼,就从那时变瞎的;母亲的灯,就从那时开始留。

再后来,母亲留灯的故事,被外界知晓了,开始被返乡大潮年复一年地传诵。

路过时,赶路人都会情不自禁慢下脚步,望上一眼,心儿就被撩拨得灯花四溅。而瞎了的母亲,永远没有机会去看看,自己留的灯,究竟能亮成啥样,不经意地,就拉近了万水千山的行程。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