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而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所在。我区自2016年1月启动实施分级诊疗试点工作以来,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秩序为目标,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区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益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家庭医生”服务群众“零距离”
前不久,家住巴川街道龙门堤街的朱秀英老人高血压发作。因行动不便,子女又外出,无法出门就医,她试着给自己的签约医生打了一个电话。不到20分钟,巴川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周凤就走进了朱秀英的家。“阿姨,今后您身体有什么不舒服,随时拨打我的电话,我就会上门来给你服务。”周凤说。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区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签约服务旨在让群众知晓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签约服务工作,切实了解、熟悉相关的服务内容和接受服务的渠道,提高广大群众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感受度和知晓率。自我区推行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制度以来,已有22万人与所在社区的医生签订了家庭服务协议,常住人口签约覆盖率达30.58%;重点人群签约12.8万人,签约覆盖率达62.13%。群众可在家门口享受到“零距离”的医疗卫生服务。
同时,全区共组建了家庭医生团队111个,服务团队通常由医院医生、护士、乡村医生组成,为每个家庭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做出相应的预防。
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
近些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贫困人员“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让困难群众“好看病、病好看、看好病”,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前不久,区卫计委工作人员来到围龙镇龙苑村,把10岁的肖钦接到重庆儿童医院进行动脉导管闭合手术。肖钦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动脉导管未闭,手术费用需要3万多元。可这笔费用却是他们家一年的收入,这让肖钦的父亲肖永忠犯了愁。肖钦一家为农村建卡贫困户,按政策可以享受建卡贫困人员“先诊疗后付费”。为此,区卫计委立即与重庆儿童医院进行了联系,为他们安排住院治疗。目前,经过专家会诊,医院很快就制订了肖钦的手术方案。
肖钦只是我区推行建卡贫困人员“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众多受益群众中的一个。“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区所有镇街卫生院、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医保定点民营医院等医疗机构中推行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让困难群众好看病。”2018年4月,我区已将全区建卡贫困人员信息导入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便于患者入院时能自动识别身份,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同时,我区还设立了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医疗救助基金“一站式”结算窗口,保证困难群众在第一时间能享受到医疗救助。
目前全区共有建档立卡人员4412户、12638人。根据“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如生病住院,即可实现先住院治疗,出院时再行结算,不需要缴纳住院押金。如果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病在区内医院住院治疗结算后,无付款能力的,可申请分期付款。同时,还可申请健康扶贫医疗基金、市红十字会等临时救助。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为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瓶颈问题,我区还积极推动医联体建设。
前不久,区人民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分别与28个镇街医疗机构结对组建联合体,实现医联体内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落实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分工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挖掘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优势,强化分工协作,促进病人合理分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区还通过核心医院组建了专家团队,定期到基层单位开展知识讲座、培训、病例讨论、查房等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帮扶。另外,15家基层卫生院与区人民医院建立区域内远程医学影像会诊系统,实现了远程会诊覆盖。2018年1-11月,累计完成远程会诊3528人次。
(记者 邹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