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广东省运会带来旅游业发展新机遇 “七星肇庆”全域旅游再出发

2018-08-20 08:41:31

南方网讯 (全媒体记者/余嘉敏 见习记者/周甫琦)“一府一砚三名人,山湖城江七星城”,这是肇庆历史人文和山水风光最精炼的总结。在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上,肇庆市委书记赖泽华邀请全省人民来肇庆体验“城在山水中、人在画卷里”的诗意生活,共同感受“中华砚都、七星肇庆”的独特魅力,共同分享“绿色省运、砚玉肇庆”的欢乐激情。

省运会的到来,不仅点燃了全民健身的热情,也为肇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激发产业活力创造了新机遇。

打造“旅游+”全域旅游品牌

肇庆的旅游“家底”有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两大鲜明特色。自公元1118年,宋徽宗赵佶赐名“肇庆府”,肇庆由此得名至今,已有900年历史。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两广总督府移驻肇庆,直到清乾隆年间迁出,历时182年。同时,肇庆作为岭南文化和粤语的主要发祥地,对西江流域、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绵延千年的历史为肇庆留下了极具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名胜古迹,孕育的端砚文化赋予了肇庆“中华砚都”的美名,六祖惠能、包拯、利玛窦等历史人物对肇庆府城发展和文化塑造影响深远。

山水风光也是肇庆发展旅游的一大宝库。星湖、西江小三峡、德庆盘龙峡等众多景区各具特色。其中,被称为“人间仙境”的七星岩,构成了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的景观;鼎湖山是位于都市中心的原始森林,被誉为“岭南四大名山之首”。

近年来,除了深入挖掘历史、自然资源,肇庆更着力打造“旅游+”全域旅游品牌,激活旅游产业活力。比如,在“旅游+文化”上,“请到肇庆过大年”民俗活动连续举办15年,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人关注。“旅游+音乐”也有不错的效果,已连续举办两年的鼎湖山音乐节和鼎湖山跨年音乐会,为肇庆旅游注入了时尚和年轻元素。

旅游还可以与交通、农业协同发展。“旅游+交通”重点发展交通线路沿线旅游,在南广高铁、贵广高铁、广佛肇城际轻轨的基础上,肇庆联合广州、佛山市旅游局举办“活力广东—精彩广佛肇”活动,推广广佛肇同城生活。“旅游+农业”则是将农业领域优势资源打造成旅游项目,举办如四会桑果节、天湖荷花节、封开麒麟李节等活动,以促进旅游和农业共同发展。

提升服务塑造旅游形象

借力省运会,“旅游+体育”正成为肇庆旅游重点打造的领域。连续举办两届的肇庆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吸引全国各地1万多人参赛,拉动了旅游业发展,同时创造了筹划组织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肇马”特色。

“肇马”现已成为中国田径协会注册认证的A级赛事、“中国田径协会铜牌赛事”,并进入“2017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排行榜”100强,成为肇庆新的城市名片。

时隔24年重返的省运会也为肇庆塑造旅游形象提供了契机。为提供良好的赛事接待服务,约400名省运会接待工作人员和酒店管理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在3月和4月进行了两场接待工作全员规范化培训,明确接、陪、送的工作流程、定点酒店接待服务标准和规范接待礼仪。

为了方便每一位运动员裁判员了解肇庆的历史风貌,旅游部门编印了简明易懂的《省运会动漫旅游地图》,整合了旅游景点、线路、美食、购物、各项比赛安排等咨询,在交通站场、大型购物店、接待酒店等地免费派发。同时,在所有接待酒店房间均配发了《旅游画册》《肇庆旅游指南》等城市形象宣传资料。

比赛期间,肇庆在所有公共场所安排了专门的旅游服务志愿者,对市民旅客进行文明旅游引导及提供旅游资讯服务。

“肇庆最美的风景是人”,这是肇庆省运期间希望通过赛事接待实现的目标。“对肇庆旅游最好的宣传便是让每一位客人都感受到肇庆亲善友好的服务,让每一位客人都将肇庆人作为最美的风景线。”肇庆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肇庆在推广旅游上也不遗余力。借助宣传省运会的机会,肇庆联合广州、佛山,打造“多彩广佛肇、岭南真味道”的旅游品牌,通过在北京、天津两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并在途经广州、佛山、肇庆的Z201(北京——三亚)列车线路上投放“品牌专列”广告,宣传广佛肇区域旅游品牌及线路。

今年,肇庆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竞演栏目,向全国观众展示肇庆的包容、开放、进取的城市形象,这对打响城市知名度产生了重要影响。省运会开幕前夕,肇庆再次登上央视舞台,在《对话》栏目中,肇庆市委主要领导更是与多地主官一道畅谈肇庆文化旅游新发展。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