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红色旅游,如何不失掉红色

2018-08-17 09:21:21
原标题:红色旅游,如何不失掉红色
作为一种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宗旨的旅游产品,应该围绕红色主题,营造氛围、深化体验、寓教于游,要警惕娱乐化,更要反对低俗化倾向。

红色,是中国的颜色,象征革命。井冈山、延安、西柏坡……是红色基因的发源地和成长地,也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向往的革命圣地。正因此,红色基因孕育的红色旅游也承载着传承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大使命。

然而,近年来,红色旅游在蓬勃发展中,也因少数有损革命圣地的低俗、恶俗、庸俗现象令其失色。如何突出红色,坚守红色,永葆红色旅游的底色,发挥红色价值,是红色旅游发展理应正视的问题。

1.盲目经营跑偏变味儿

早在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红色旅游的定义——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此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相继出台了两期规划,其中最近的一期《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红色旅游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以及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作为规划重点。

今年3月22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再次针对红色旅游明确指示,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发展红色旅游,积极开发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研学旅游产品。

《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显示,近三年来,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累计达34.78亿人次,综合收入达9295亿元。我国目前有121处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被纳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81处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眼下,红色旅游在各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红色旅游蒸蒸日上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广阔前景令人振奋。然而个别景点疏于管理、盲目经营,使红色旅游跑偏变味儿。

今年初,有游客换上汉奸或是伪军服装在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嬉笑拍照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作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道战遗址景区此种经营状况令人痛心,革命遗址得不到有效保护、革命精神遭到戏谑玷污,这与红色旅游的发展初衷背道而驰。

不仅如此,遗址保护区道路两边摆满了各种卖工艺品、玩具、纪念章和砸金蛋、兜售小吃的摊点,甚至有算命的摊位。记者了解到,这种过度商业化的红色景区在全国各地也是屡见不鲜。还有一些景区为变“红”,抢革命人物、争历史事迹,甚至对领袖和革命人物作过分神话和迷信的处理,一些讲解员为制造噱头渲染野史秘闻、自编搞笑段子,对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游客易产生价值观误导。

原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指出,红色旅游中低俗、庸俗和恶俗现象主要包括:有的“景区”移花接木虚造历史场景、建筑和器物;有的做成不伦不类的游乐园;有的讲解词不实;有的纪念馆越建越气派,纪念碑越建越高;有的垄断和强行兜售高价花圈、花篮牟利;有的借吃“忆苦饭”提供价实不符的饮食等。

2.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

与过度商业化相比,红色旅游最令人担忧的还是教育内容的庸俗化。值得欣慰的是,7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专门针对革命文物的中央政策文件。《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主要任务之一是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强调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着力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

“要力戒红色旅游中的低俗、庸俗、恶俗现象,寓教于游,让游客通过参加红色旅游真正感受革命历史文化,领略革命历史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7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意见》出台有关问题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严正表示。

饶权特别指出,要提高红色旅游发展的质量,依托革命文物资源,推出更多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旅游的服务质量。

“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这些革命文物,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意义。”饶权强调。

其实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馆时就曾指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定不要追求高大全,搞得很洋气、很现代化,花很多钱,那就不是革命传统了,革命传统就变味了。可以通过传统教育带动旅游业,但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只有体会到革命年代的艰苦,才能使人们真正受到教育。

那么,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确保红色旅游不失去底色呢?

王兴斌认为,作为一种以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为宗旨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应该围绕红色主题,营造氛围、深化体验、寓教于游,切不可随意用“产业化”“市场化”削弱了文化主题和公益性质。如果把红色旅游市场化、产业化了,它就变了味、变了质,背离了开展红色旅游的“初心”,失去了开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3.增强体验感让红色直指内心

目前,我国的红色旅游已成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团工会组织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让红色旅游自身涉及到的历史故事以及革命先烈的事迹深入到每个游客的内心,真正实现红色旅游发展的初衷呢?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红色旅游产品要注重加强游客的现场体验感和时代感。但如何用游客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革命故事,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在年轻人、移动互联网和文化创意日渐成为社会生活主流的今天,“红色旅游+影视+乡村旅游”“研学旅游”模式带动了红色文化传播。戴斌指出,要用年轻人听得懂也愿意听的语言,在新时期讲述好红色故事,通过细致、真实、鲜活的言行去打动人心,强化历史文化的认同,让广大青少年有获得感,形成民众价值共识和情感认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厉新建则表示,红色精神的传承与教育必须借由红色经典来实现。但面向消费者,如果依然停留在“看”和“讲”的层面,依托在红色建筑前驻足观光、听导游讲解的方式显然是不够的。红色旅游需要警惕娱乐化的倾向,更要反对低俗化的现象。但红色旅游的艺术化则是应该大力提倡的,规模适度的红色旅游演艺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国家记忆一定要转换成老百姓的感受,这样,先烈们高贵的灵魂才有融入老百姓生活的可能。”厉新建认为,应该用当代方式创新性地阐释历史、表达红色精神,传播红色文化。比如把VR、AR等现代科技融入到对红色故事的讲解中,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革命先烈的艰难困苦与英勇无畏,让红色历史成为“可以穿越的历史”与“可以透视的故事”。只有这样,普通游客才能真正融入红色经典中去,实现有现代感的红色旅游。

饶权也强调,要加强革命文物创意产品的开发,将革命文物展示开发利用纳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的支持范围,鼓励支持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创意产品的开发。要让这些创意产品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4.让监测体系为红色旅游护航

英雄烈士陵园、纪念馆也是各地红色旅游的重要景区。今年5月1日生效的《英雄烈士保护法》,其中特别强调对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条令条例来加强红色文化遗存的保护。

《英雄烈士保护法》第27条指出,在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从事有损纪念英雄烈士环境和氛围的活动的,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及时劝阻;不听劝阻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英雄烈士保护工作的部门、文物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第28条特别提出,被侵占、破坏、污损的纪念设施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处罚。

《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3个多月来,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迅速行动起来,严格贯彻落实法律。

海南省万宁市革命烈士陵园由于管理不力,园区内长期存在赌博等违法行为,还存在噪音扰民、从事与瞻仰烈士无关的广场舞等娱乐活动,有损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的氛围,万宁市检察机关分别向当地民政局、文体局和公安局发出检察建议,要求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进行整改。万宁市公安局对园区内非法赌博行为进行了打击,对一名非法赌博人员进行了行政拘留处罚。

6月,重庆市秀山县检察院发现当地英雄烈士保护设施“红军洞”附近杂草丛生,已不能正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遂向当地文化委员会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进行修缮维护,保护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庄严肃穆。

记者发现,不仅在重庆,湖北宜城市、贵州遵义汇川区、河北安平县等地检察机关也针对烈士陵园的不规范管理,纷纷发出了英烈设施保护检察建议。然而,目前法律的贯彻落实仅仅停留在英烈设施的保护上还远远不够。

如何监督各地大小景区真正发挥红色旅游应有之义?受访专家一致表示,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行业标准等手段,完善红色旅游行业管理。要通过实施国家旅游质量等级标准和制定出台红色旅游示范景区标准,完善红色旅游景区功能。要加强对博物馆、纪念馆解说词、导游词的审核把关。要加强红色旅游市场监管,通过明察暗访、联合执法等手段,规范红色旅游发展秩序。

厉新建提出,要建设好红色旅游的监测网络体系。比如三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涉及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动态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红色旅游发展的先进典型、创新发展模式值得关注、可供借鉴?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突出的问题和现象需要重视?这些都需要通过红色旅游的监测网络建设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文字:本报全媒体记者戴佳徐日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