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中央委员、市政协委员杨光(中)在小组讨论会上积极建言(刘早生 摄)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网 记者 刘早生 )杨光委员在小组讨论会上谈到,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与城市化成为孪生话题。空心村是一把双刃剑,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形成了大量的空心村,人口空心化又引发了农村土地空心化、文化空心化、农村经济空心化,诱发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重庆集大城市、大库区、大山区、大农村于一体,农村“空心化”问题相当突出,积极化解这一问题,让农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
杨光委员认为当前农村空心化的表现有以下几个突出地方:
1.人口“空心化”,留守群体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群体,导致留守儿童过早分担家庭的生计压力,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留守妇女独自承担了家庭责任,陷入劳动负担和心理负担同时加重的困境;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照料缺失、精神孤独、安全隐患大、劳动负担重等一系列超越了家庭范畴的问题。
2.土地“空心化”,耕地闲置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人口“空心化”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造成农业粗放经营,耕地抛荒,农产品质量下降,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影响。交通不便的自然村落人口外迁到交通便利的村落或城镇,导致交通便利的地方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交通不便村落的旧房子依然存在,“外扩内空”侵占耕地现象严重。
3.能人“空心化”,基层治理面临严峻挑战。伴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的普遍外出务工,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干部队伍建设也开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里的知识青年都流向基础设施好的大、中型城市,直接导致农村优秀村干部“后继无人”,乡村政权组织和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管理方法、党性修养依然存在“短板”。大量村民外出使村中的一些活动也很难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变低,农村基层组织治理水平难以提高。
4.产业“空心化”,农村经济发展举步艰难。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也使农村出现市场空心化、服务空心化、农村消费主体空心化等一系列的“空心化”,使农村减少了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投资,使农村经济呈恶性循环,乡村产业遭到冲击,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5.乡土文化“空心化”,传统乡土文化日渐衰落。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乡土文化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作用下,外部文化对农村的影响越来越大,乡土文化被人们下意识地视为可以遗弃的对象;乡村文化精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出走,农村青年的大规模流动逐步淡化了乡村生活的记忆,附着在他们身上特有的乡土人情、亲密的人际关系网络逐步淡化,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弱、群体越来越小,比如,对“孝”文化的认可度降低,反映农耕文化特点的物品流失,民俗、民间艺术后继乏人,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形式的传承减少。
杨光委员认为去除农村空心化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去除农村空心化提供组织保障。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重点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村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回乡的优秀党员中选拔,做好发展农村党员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争当优秀乡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主动引导群众学科学、倡文明、树新风,带头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模范遵守村规民约,带头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2.强化农村育才、留才、引才工作,为去除农村空心化提供人力保障。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村委会任职或从事支农、支教和参与扶贫工作。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政府落实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积极开展返乡人员创业就业培训,帮助返乡人员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在发展农业产业,建设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项目招标,吸引有实力的科研单位或企业承担农业发展项目和农村建设项目,招揽高素质人才参与“三农”工作,通过优质的配套服务来吸纳各方人才。
3.统筹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为去除农村空心化提供经济基础。依托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引进龙头企业投资、组织业主大户入股等多种形式,集中连片打造了农业产业园、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标准农业等,引导企业围绕“农业+园区+小镇”方面展开了尝试。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科学规划农村布局,把规划进村工作与城镇建设大行动、名镇名村、省卫生村、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乡村文明行动、扶贫开发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大农村的道路交通、供水排水、污水治理、垃圾分类、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投资环境,让农村更加宜居宜业。
4.开发传统乡土文化资源,重构精神价值,为去除农村空心化提供文化土壤。加快乡村教育改革步伐,确保在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增加乡土知识和乡土文化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比重,让他们真正成为传统乡村社区新农村建设中“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青年一代。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突出乡规民约的“乡土性”特征,保护和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优秀乡土文化,提高村民乡土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培养广大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从开发农业新功能和发展农村旅游入手,积极探寻乡土文化传承的新方式,把文化项目与民生项目结合起来,让城市居民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参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5.以农业合作社为载体,建设田园综合体,是去除农村空心化的有益探索。在乡村进行大范围整体、综合的规划、开发、运营,以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方法提升农业产业,规划打造新兴驱动性产业如综合旅游业即文旅产业,形成“农业+文旅+地产”的综合发展模式的田园综合体,将传统田园生活与现代科技相对接,用旅游产业引导中国乡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实现三农“富强美”的发展目标,促进城乡文化、经济交流与融合,社区居民、游客、员工共建共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