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学前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凸显。1月27日,在联组讨论中,不少政协委员呼吁,“全面二孩”背景下,应加快我市学前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
就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委员们纷纷提出建议。
树人小学副校长刘红斌委员直言,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首先是公、民办幼儿园比例失调。据统计,2017年主城区民办幼儿园1439个,占幼儿园总数的84.6%;公办园只有262所,仅占幼儿园总数的15.4%。其次,主城区普惠幼儿园城乡分布失衡。乡镇普惠园占八成左右,城镇普惠园只有两成左右。其三是优质园偏少,如某区165所幼儿园中,示范园一级园仅37所,占22.4%,且主要分布在较为成熟的老城区。
“学前教育质量也参差不齐。”渝中区妇联主席叶梅委员认为,目前有的幼儿园学额过满、大班教学等现象突出,师资力量不足,管理不够规范。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院长李静表示,与城市相比,我市乡村学前教育资源更是不足,公共教育资源尤为匮乏。2016年,全市公办幼儿园7376所,在园幼儿93.26万。其中,乡村幼儿园1056所、在园幼儿13.26万,远远不能满足乡村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此外,全市有12个区县的125个乡镇没有公办中心幼儿园。
民办园“转普”积极性不高
市政府曾提出,到2018年底,主城各区要通过新建、改建、回购、回收等多种方式,提高公办幼儿园占比,提高学前教育的普惠率。但刘红斌通过走访调研,认为目前主城民办园“转普”积极性并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普惠性幼儿园收费标准较低,同时《重庆市普惠性幼儿园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的有关支持经费还没有落实。假定主城区某幼儿园“转普”前每生每月可以收费2000元,“转普”后,每生每月只能收600元,即使加上财政补助的每生每月50元的生均公用经费,在经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收入仍大幅下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物价较高的主城区而言,难以维持正常的开支。
对此,刘红斌认为,应当完善幼儿园收费标准核准机制。建议通过组织听证会等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合理确定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避免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之间出现较大的收入差距。此外,还应建立与办学成本、物价水平联动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生均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如何缓解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委员们也纷纷支招。
刘红斌认为,应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普惠性幼儿园选点布局工作,构建公办民办并举、普惠性为主体、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资源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尤其是在主城新开发和棚户区改造中,督促开发商按规定建设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后办成普惠性幼儿园。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叶梅建议,强化统筹联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幼儿园布局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点,通过预留教育用地、盘活现有或闲置房舍,新建、改建、扩建公办或普惠性幼儿园。
针对农村学前教育薄弱的现状,李静呼吁,每个乡镇应硬性规定要建立1所以上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多点布局村落小规模幼儿园,缩小幼儿园服务半径。同时,建立以示范园为龙头的“县—乡—村”连片幼儿园发展共同体,形成乡村“幼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