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塘路水市村路段一角。
李显富的避暑客栈
“公路通,百业兴”,农村公路的建设对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公路建设可以改善农村环境,可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7月11日,记者从黔江城区出发,前往濯水镇蒲花社区至水市乡水市村堰塘路,采访公路沿线产业经济发展、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故事。
堰塘路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山间,公路两边种植着烤烟、玉米,稍远处,满山树木葱茏,一眼望去,绿油油一片,在炎热的夏天,给人一种愉悦、凉爽的感觉。
堰塘路起于濯水镇蒲花,经堰塘村、水市乡水市村、止于水市场镇,全长18公里。2012年,堰塘路全线硬化完工。
堰塘路全线建成,让濯水镇堰塘村四组村民余光烈一家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
“以前住在山上,住的老房子不足20平方米,家里孩子多、完全住不下,只能借住在烤烟站点上的简易房里。”建卡贫困户余光烈一家,以前年收入仅有2000元左右,为了养家糊口,余光烈和妻子邬建琼两人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
“现在公路修好了,用三轮车拖着烤烟去卖,特别方便。”2012年,随着堰塘全线硬化完毕,外出打工的余光烈和妻子乌建琼决定回到老家种植烤烟。乌建琼说,没修公路前,烤好的烟叶是通过人力背到濯水镇(濯西烟点)卖,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来回走30余公里的山路,天黑了才能赶回家,有时候烟点打挤,还要等几天才能回来。现在公路修好后,种烟、掰烟、卖烟全靠机械化操作,省时又省力。
从2014年起,余光烈和妻子重操旧业,种植烤烟。乌建琼告诉记者,2014年,她家被确定为贫困户,孩子多、自身又有病痛,一家的担子全扛在了余光烈的身上。为了脱贫致富,余光烈夫妻鼓起干劲,种了80亩烤烟,今年能够实现脱贫。公路修好了,运送方便了,多种几亩烤烟,能多挣点钱,去年新建了房子,今年准备送孩子们到重庆主城上高中。
据了解,堰塘村海拔970米,全村共有1640余人,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达到9200元,以种植烤烟产业为主。记者在堰塘路沿线看见,不时有机动三轮车从眼前驶过,车上装着的是烟农们刚从地里摘下来的烟叶。“90年代的堰塘村通村路为土路,外出基本靠脚。”堰塘村委会文书余泽覃告诉记者,那时堰塘村交通不便,到了冬天,煤炭无法拉进来,特别冷。现在好了,堰塘村烤烟产业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除烤烟外,全村还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种植了1000余亩脆红李。预计今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将突破一万元。
水市乡历来是黔江区的重点烤烟乡镇,尤其是在水市村,家家户户发展烤烟、乡村旅游等一直很红火。水市村贫困户任本安今年种植18亩烤烟,不分天晴下雨,他一直忙碌在田间地头,目前烤烟长势良好。去年,任本安种植了20亩烤烟,当年实现产值近4万元。
随着堰塘路的全线拓宽硬化,不仅方便了老百姓出行,村民们的烤烟、生猪、脆红李等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带动了水市乡乡村旅游发展。
水市村3组村民李显富,今年44岁。2013年,李显富通过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在水市村通乡路旁垭口腊梅园(小地名)修建了一栋新房。近年来,随着水市乡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给李显富家庭带来了发展致富的机会。李显富在自家房子里办起了避暑客栈,目前床位24张,常年接待游客达到40余人,仅此一项一年收入达到4万余元。李显富尝到甜头后,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利用自家的区位优势,开起农家乐。
李显富告诉记者,他家房子就在公路旁边,生意特别好,不管是坐客车还是自己开车来玩的游客,直接就能看到,特别方便。 (记者 罗跃 实习生 谢旺 文/图)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