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塘乡兴泉村产业路一角
中塘乡兴泉村产业路
编者按为充分反映黔江扶贫攻坚成效,宣传黔江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重庆市委宣传部将于近期在黔江开展“总编台长看扶贫·黔江行”主题采访活动暨“寻找最美乡村公路”启动仪式。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总编台长看扶贫·黔江行”主题采访活动暨“寻找最美乡村公路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7月6日,汽车向黔江区中塘乡兴泉村方向行驶,眼前的美景引得记者一行不时驻足停留。青山如黛,新铺设的沥青路面向远方延伸,两旁风景迤逦。值得一提的是,沿线房屋美化与农村公路的建设相得益彰:青瓦白墙的民居,绿意盎然的桂花树,姹紫嫣红的花卉,组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路旁“花园”。
随着一条条乡村公路硬化升级,一条条二级路向乡村延伸,农村公路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工具更新换代,人流物流流动速度加快,大大缩短了城乡时空距离,也缩短了乡村与城市的心理距离。而中塘乡兴泉村的产业路就是这样典型的一条“民心”路。
2010年,重庆三磊田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中塘乡兴泉村,公司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发展种植猕猴桃、脆红李、枇杷、杨梅等,不仅建成了市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还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
为了让基础设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在三磊田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后,黔江区多部门联合,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户需求,在兴泉村修建了一条全长18公里的产业路,有效地拉动了产业发展,激发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因为有了这条产业路,公司的产品和原材料才能进出和远销。”据三磊田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文平介绍,在中塘乡兴泉村,公司已发展种植猕猴桃5000余亩,脆红李、枇杷、杨梅等近2000亩,而在这样的规模下,每年都要通过这条产业路,运入2至3千吨肥料及其他生产物资。
伴随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产业路延伸,许多从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野风光呈现在世人面前,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一车车农产品运出大山,增加了农民收入,给脱贫路上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脆红李是中塘乡兴泉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产业路通后,收购脆红李的大车开到了村里,便捷的交通让农村深处的“香饽饽”远销外地。
“路通了,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就宽了。”看着通到家家户户的水泥路,中塘乡兴泉村村支书李建峰对“村路没有形”的苦日子记忆深刻,“以前最发愁的还是农产品运不出去,能挣的钱也挣不了。”
曾被纳入兴泉村贫困户的李云江,就享受到了这一实惠。2015年,李云江种植的4亩脆红李,以每斤市场均价5元售出,他一共挣了1万余元,成功摆脱了贫困。“多亏有了这条路,不然再好的脆红李也卖不出去。”李云江说,除了自己运往市场销售,在脆红李成熟季节,也会有很多自驾游的市民开车“上门”,亲自到地里采摘,因此他不怕没有销路。
路,连接的是民情。过去,因道路不畅,农副产品卖不上好价钱。随着农村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副产品已经走出了深山。一提到公路,村民向凤莲乐得合不拢嘴,她种植的蔬菜以前运到镇里出售要1个小时,自产业路通后,通过三轮货车运输,不仅在镇上有了市场,还能销往城周,这在向凤莲看来简直就是大喜事。(记者 费玉琼)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