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黔江:“三大战略”引领发展

2015-12-22 14:15:34  来源:黔江政府网  作者:SystemMaster

核心提示: 全会强调,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旅游大区、城市靓区”战略,是对黔江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思想的传承深化、拓展提升,是黔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战略部署和路径选择,是黔江基本建成渝东南中心城市、武陵山经济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总载体和总抓手。

主持记者: 费玉琼

嘉 宾:

区经信委主任 正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李大诚

区旅游局局长 谭光荣

区市政园林局局长 蔡 皓

大家认为,要准确把握我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战略,认真考量黔江的现实区情、未来发展动力和百姓期盼,一以贯之地坚持以“工业强区、旅游大区、城市靓区”战略引领黔江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


李大诚

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建成渝东南工业核心集聚区和产业聚集中心

“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把发展工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工业平台建设,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优化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并举,推动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李大诚认为,这是黔江在奔小康进程当中,进入关键时期、关键时刻、关键节点上,采取的一个关键举措,是全区上下发展意识、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的重要导向。

工业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现代化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在社会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李大诚说,工业是黔江未来的希望,统筹三大发展战略,工业是主动力,也是主要目标,要全面实现小康,工业是基本保障。

李大诚说,近五年来,黔江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加大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开花,黔江工业总产值不断增长,实现了黔江工业“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正阳工业园区自建园以来,产业快速集聚,已累计引进工业企业90余家,初步形成了食品、材料、制药、轻纺、机电五大产业。目前,园区已吸引黔江区7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成为黔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目前,三磊冷链物流已完成了首期工程两万吨的冷藏冷冻和气调库的建设,年吞吐量可以达到四五万吨,预计年收入可以达到1500万元到2000万元;第二期三万吨冷藏冷冻气调库也正在加紧施工建设中。

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还是要聚焦大项目。李大诚说,黔江的工业将围绕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实行“一企一策”,逐一对接,分类帮扶,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家,“123”企业达到100家,确保“123”企业创造产值、税利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80%以上。积极发展关联度高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并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服务配套设施和保障能力建设,增强园区承载能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力争到2020年园区规模达到20平方公里,搭建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空间平台。

同时,按照产业“成园成片”模式调整优化园区产业布局,使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相对成“园”,使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创新创业、城市工业楼宇等基地相对成“片”。在做大新型材料产业,做优生物医药及配套产业,做好节能环保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锂电池、页岩气开发等新兴产业,推动形成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优势产业集群。抓好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短、平、快”企业入驻投产。实施传统优势产业品牌质量提升行动,力争经过5年努力,成功塑造2-3个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黔江工业知名品牌。

“聚焦资源要素,为工业经济的推动、工业项目的落户,提供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和要素,使它们能够茁壮成长。”李大诚表示,黔江仍然要高举“工业强区”的大旗,推动各方面工作全面发展,大步向前。

谭光荣

强力实施“旅游大区”战略:有资源 有信心 有能力

全会提出,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性、富民性、可持续性发展产业。黔江要强力实施“旅游大区”战略,加快建成武陵山区旅游集散中心、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优秀旅游城市。

“‘十三五’期间全力实施‘工业强区、旅游大区、城市靓区’三大战略,对于旅游业来讲,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旅游大区’的提出,既是顺应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期盼,更是全区经济发展转型的客观需要。”谭光荣说,“旅游大区”在黔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通过五年的时间建成旅游大区这个目标将有无限可能。

黔江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单体300多个,涵盖山水、民俗、古迹等8大主类、31个亚类,集山水峡谷一体,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兼备,资源品味独特;区域性立体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已经与张家界、铜仁、恩施、吉首、武隆等旅游景区形成武陵山旅游环线;目前全区拥有小南海、濯水古镇、蒲花暗河3个国家4A景区,拥有国家地质公园等5个国家级品牌,具备建设“旅游大区”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黔江强力实施“大通道”战略,随着渝湘高速建成通车,武陵山机场投用,渝怀铁路二线工程动工,黔恩高速即将通车,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雏形显现,内外交通愈发便利。谭光荣说,黔江发展旅游有着宝贵的自然资源、优良的历史传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后发赶超的潜力,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建成“旅游大区”。

谭光荣表示,建设旅游大区,我们需要着力推进规划建设,在保护和开发中充分展示历史传承,打响旅游品牌,以“城市靓区为依托、山水峡谷为特色、民族文化为灵魂、休闲度假为目的”,抓好景区建设,丰富旅游要素,提高旅游附加值等。

一是狠抓规划编制和按照已定的规划执行,全区旅游总规以及下一步打造核心景区的规划,区委、区政府已经确定下来,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个规划,对具体的一些旅游项目的规划不仅要拿在手上抓紧实施,还要编制具体的专项规划。

二是狠抓品牌的塑造,黔江旅游品牌已经有了3个国家4A级景区,下一步,我们要围绕黔江旅游资源,按照“旅游大区”的相关要求,突出抓好濯水景区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突出抓好城市峡谷景区国家5A级景区的建成和打造,同时还要抓好世界地质公园的申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品牌。

三是狠抓区域旅游联盟和目标市场的培育,我们要依托区域旅游这个优势,形成精品环线,针对各类目标市场、四大板块来狠抓市场主体培育和市场的拓展:一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二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三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市场,四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华西市场。


蔡皓

大力实施“城市靓区”战略:以“两城同创”为契机提升城市形象

全会提出,区委、区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实施“两城同创”决策部署,制定了2017年建成国家卫生区、2020年建成全国文明城区目标,明确了未来5年文明城区建设十大任务、国家卫生区建设八大任务、综合环境整治六大任务,明确要各级各部门要硬化工作措施,有序有力推进,确保创建成功。

蔡皓表示,“城市靓区”战略的提出,切合黔江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实际,市政部门责任重大。对黔江区来说,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是顺应群众生活需求,以环境新红利提高人民满意度的民心工程;是丰富城市文明内涵,以治理新实践增强城市认同度的重要工程;同时也是依托青山绿水优质资源,以城市新气象提升社会美誉度的实事工程。

蔡皓说,加强城市环境提升工作对于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创业宜居环境、激发区域活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保证将“城市靓区”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我们将以“两城同创”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整治和提升全区的环境面貌。

首先,突出抓好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品质。以“两城同创”为统揽,全面完成牵头的41项、配合的40项具体任务,统筹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幅改善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今年春节前完成所有整治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明年底前全部完工投用。完成迎宾大道、交通西路道路综合改造,完工化工厂、阳光花园、何家榜等片区污水管网建设,完成城区路灯LED节能改造和城区亮化工程,基本完成城区所有破损路面、窨井盖、泥泞路和临街立面整治,全面实施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工作。按照中心城市标准,完善新老城公厕、果皮箱、中转站等市政环卫园林配套设施建设,完工餐厨垃圾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其次,突出抓好常态管理,提升宜居水平。常态化整治市容“十乱”现象,坚决取缔违规占道经营行为,规范临时占道经营街区,加强店招店牌和户外广告设置,加大城区扬尘和“牛皮癣”治理力度。建立完善城区绿化管护和鲜花布景常态机制,加快城市公园、广场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美化度。完善市政设施即坏即修机制,提升市政设施维修效率。优化环卫保洁作业模式,确保垃圾落地不超15分钟,垃圾及时清运率达100%,每天巡回保洁时间达16小时以上。

此外,突出抓好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效率。深化实施“一线工作法”,充分体现“出门即上班”理念,让所有市政职工每天走进“责任田”,及时发现问题,处置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十三五”期间排水防涝、生活垃圾、城市绿化、户外广告等市政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并严格实施。进一步建立完善建设项目前期推进、市政设施维护快速反应、清扫保洁常态化、部门联动保障、数字城管快速处置等管理机制。加大对全区城市管理的行业指导和考核力度,逐步理顺新城市政管理体制,促进新老城城市管理水平均衡发展。开通市民城管通APP软件并普及应用,完成新城地理信息普查和公安视频监控共享工作,加快智慧市政建设步伐。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