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黔江区旅游发展大会在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要求和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工作要求,研究部署全区旅游工作,全力打造黔江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黔江。
打造黔江旅游业发展升级版,黔江将怎么干、干些什么?
6月的黔江,已迎来雨季,空气变得更加清新清凉。开车从黔江新城出发,走进神秘芭拉胡,邂逅爱莉丝庄园,再穿越到千年古镇——濯水,一路前行,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得到的,千人千面有千悟;记住的、留下的、刻在人生的,定是独一无二、铭记于心的浪漫之旅。
黔江,这座镶嵌在武陵山区的璀璨明珠,正全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用它更美的风景、更灿烂的文化、更丰富的资源喜迎天下宾客、拥抱八方友人。
风景如画的黔江老城区
思路与目标——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
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黔江,有成绩、有基础、有底气,信心满满。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位推动和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黔江旅游工作力度和发展热度前所未有,不断刷新历史、创造纪录。旅游主要指标高位增长,连续3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保持井喷态势,2017年接待游客1459.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2.9亿元,增长75.9%和86.5%;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2%,超出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濯水景区创5A通过国家景观质量评审;全区4A级景区增至7个,列全市第二、渝东南第一。重庆旅游资源交易中心、三塘盖旅游度假区、中国工匠城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一批“旅游+”融合发展新项目加快布局建设。旅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成功举办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大会等10余项重大文旅活动,获评“2017重庆旅游年度十大最受关注全域旅游示范区县”。濯水风雨廊桥获评“世界第一风雨廊桥”,濯水古镇入选“新重庆十大文旅地标”,小南海镇、水市乡获评“重庆最美风情小镇”,打响最美国际山马赛道名号,“神秘芭拉胡 魅力阿蓬江——清新黔江”旅游品牌更加响亮。
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黔江,有目标、有思路、有计划,踌躇满志。全区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打造黔江旅游业发展升级版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两地”“两高”发展定位要求,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黔江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全面建成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著名休闲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山清水秀美丽黔江。
2018年“西洽会”黔江展厅
黔江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就是从规划上、产品上、业态上、服务上、品牌上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让旅游成色更纯、底色更亮、活力更足、品质更优,从而实现“旅游让生活更美好”。到2020年全面建成“旅游大区”,成功创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80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到2025年全面建成“旅游强区”,形成“2个5A+10个4A”景区方阵,建成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著名休闲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到2030年全面建成“旅游美区”,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脊梁和支柱,开创“全域旅游+全景黔江”新时代,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实现更高水平,山清水秀美丽黔江声名远播、令人神往。
在特色定位和产品打造上,全区将着力打响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四大旅游品牌,让游客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成为黔江旅游业发展升级版的标志标牌。
——打响“峡谷峡江”牌。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打造峡谷峡江品牌体系。重点打造芭拉胡景区这个峡谷峡江城市品牌,系统性保护和开发利用峡谷景观资源,推动城景一体化,建成世界清新清凉峡谷城、世界绿色生态峡谷城;统筹打造神龟峡、蒲花暗河等峡谷峡江景点群,让峡谷峡江的美景焕发新的风采、展现新的魅力。
2018年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重庆黔江站(国际赛)
——打响“生态民族文化”牌。充分开发利用优质自然资源发展观光休闲产品和健康养身产品,着力打造濯水康养名镇,擦亮“中国森林氧吧”等生态名片;按照“保护为先、融合发展”的要求,做好旅游景点的文化挖掘、整理和包装,既注重传承,又有所创新;深挖民族文化精髓,重点打造“天理良心”文化、“黔江精神”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为旅游发展赋予精气神、注入源动力。
——打响“避暑纳凉”牌。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合理规划避暑纳凉度假区、避暑纳凉度假村,重点打造三塘盖、麒麟盖、灰千梁、八面山等避暑纳凉目的地;升级打造水市乡水市村、小南海镇新建村、石会镇中元村和冯家街道渔滩等乡村避暑纳凉示范点;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扶贫开发行动,迅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丰富露营地、森林人家、户外运动公园等避暑纳凉旅游产品,使黔江成为周边地区和重庆主城市民避暑纳凉“蛙跳”出城的首选地。
——打响“科普研学”牌。创新形式融合旅游,加强地震陈列馆建设,建设一批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农博园等农业科普观光园,加强对土家十三寨、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的资源保护和科普宣传,使无形资源有型化和市场化。
濯水风雨廊桥
重点与举措——开启全域旅游发展新征程
打造黔江旅游业发展升级版,是一项事关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民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如何“破题”?怎样“解题”?黔江区委、区政府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给出了“答案”。
——围绕健全规划体系再加力再提速,实现顶层设计“高起点”“高标准”。坚持全域视角,把整个地域作为旅游目的地予以整体打造,实现由孤立、封闭的景区景点的单点旅游,向多元、开放的区域面上综合旅游转变。坚持点面结合,加快打造“一心两带三区”全域旅游格局:“一心”即以芭拉胡景区为核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旅游城市名片;“两带”就是打造阿蓬江黄金旅游带和小南海-武陵仙山精品旅游风景带;“三区”即城市峡谷峡江休闲旅游度假区、十三寨民俗文化养生旅游度假区、阿蓬江-濯水古镇生态观光康养度假区。启动创建濯水国家级康养文化旅游度假区,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乡镇和特色旅游村寨。坚持多规合一,高质量编制完善景区旅游、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等发展规划,对接“工业强区、城市靓区”建设,加快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在满足本地居民需求的同时,更要满足游客需求,留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游客接待服务的规划空间。
——围绕推进重点项目再加力再提速,实现景区建设“高品质”“高等级”。巩固提升一批旅游项目,全面推进芭拉胡景区、濯水古镇、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武陵山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提档升级,重点做好濯水景区软硬件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确保今年成功挂牌;积极推进小南海地质公园申创世界地质公园工作,启动芭拉胡国家5A景区创建;提档升级神龟峡、爱莉丝庄园、土家十三寨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统筹推进小南海地震科普馆、武陵仙山和灰千梁景区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旅游项目,启动建设濯水康养名镇,推进濯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三塘盖市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建设新城会展中心,发展会展经济,打造武陵山地区投资贸易集散地;加快建设濯水中华土家美食第一街、巴渝名小吃街等一批特色休闲街区、自驾车房车营地和旅游综合体;培育养生养老、研学旅游、乡村民宿等特色旅游产品;丰富全域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拓展全域旅游发展领域和空间,实现从日游黔江到周游黔江转变。
旅游推介
——围绕培育丰富业态再加力再提速,实现产业联动“高融合”“高效益”。充分利用“旅游+”和“+旅游”模式,不断延伸旅游链条,增强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以“旅游+城镇”促进产城景融合,打造城周仰头山森林公园、正阳山公园,升级改造武陵水岸、城市滨水休闲长廊,打造国际一流的绿色生态城市;优化三岔河滨河带商业业态,打造重庆最美生态休闲不夜城;推进城市中央公园、黔龙凤凰游乐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提升城市旅游形象。以“旅游+文体”促进文体旅互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濯水谣》《天理良心》等精品文艺节目,培育发展影视、演艺、游乐、动漫等新业态,加强万涛故居、水市红军树等革命教育基地建设,加大土家摆手舞、土家山歌等民族歌舞宣传推广力度;巩固国际山地马拉松、国际江河钓鱼赛、国际龙舟赛等体育品牌,开发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产品。以“旅游+商贸”促进服务业现代化,培育旅游特色商品,提档升级西兰卡普、黔江鸡杂等“黔江六宝”旅游商品;打造特色商业街区,从美食、购物、休闲、演艺、会展等多形式吸引游客,拉动旅游消费。以“旅游+农业”促进农旅一体化,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养生农业和体验农业,有序开发森林体育、森林探险、森林体验、林家乐和森林人家等旅游产品,深化“旅游+扶贫”,吸引更多老百姓参与旅游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围绕打造舒心旅程再加力再提速,实现旅游服务“高智能”“高水平”。让出行更便捷,加快推进黔石高速公路、黔江东南环线高速公路、黔江机场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开工建设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黔江综合交通换乘枢纽,新开通黔江机场1至2条航线,启动沙坝至三塘盖、阿蓬江镇至神龟峡等重要旅游线路连接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让游玩更顺畅,抢抓黔江区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机遇,加快建设智慧景区;实现全区A级景区和游客集散场所无线WIFI全覆盖,完成旅游管理与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联合打造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实现一部手机“玩转黔江”,提升景区智能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服务更优质,积极开展满意旅游、文明旅游活动,在机场、车站及区内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在景区合理位置设立游客休憩站点,为游客提供咨询、购物、餐饮、住宿、公交集散服务。启动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积极实施三年“厕所革命”行动计划,及早完工投用三塘盖云浪悬崖酒店。
主题公园
——围绕塑造知名品牌再加力再提速,实现旅游形象“高规格”“高颜值”。突出生态底色,坚守生态底线和环保红线,严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旅游开发活动,因地制宜推进国家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创新宣传营销,紧跟时代步伐,用好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网红APP;采取巩固周边、发力远程、开拓境外的营销策略,创新实施集团营销、网络营销、名人名媒营销、事件营销、节赛品牌营销、境外营销等,充分发挥好武陵山生态旅游联盟的作用,精心策划包装渝东南、武陵山片区特色精品旅游线路,让黔江旅游面向“五湖四海”,做到“人尽皆知”“人人向往”。坚持全民共建,牢固树立“处处都是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强化全民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旅游企业“主力军”作用,强化品牌意识和社会责任,增加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黔江旅游竞争力。
全局与一域——“三步走”让旅游业成支柱产业
黔江的美,美在旖旎的自然风光,美在多彩的民族风情,美在厚重的人文风韵,美在秀丽的山水风貌。
今后,黔江区将按照旅游大区、旅游强区、旅游美区“三步走”战略,全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让旅游业成为黔江战略性支柱产业。
——持续推进品牌景区建设,不断丰富景区业态。依托自身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不断壮大景区方阵,让景区更靓更美。全力推进品牌方阵建设,今年将成功创建濯水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启动建设芭拉胡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塘盖旅游度假区、少数民族美食坊,接待游客达到20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实现85亿元;2019年再创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0年全面建成“旅游大区”,成功创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让旅游带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丰富景区业态,凸显内涵和特色,使其经得起看、经得起问、经得住品,濯水景区在继续完善现有硬件设施基础上,深度开发蒲花暗河峡谷二期、三潮水等景点;利用蒲花暗河山好、水好特点,做足竹筏漂流、画舫游等旅游产品文章;丰富濯水景区“夜生活”,打造红军渡特色美食街,招商建设濯水影剧院,推进濯水实景演艺演出,提升游客游览时间,打造“立体濯水”;爱莉丝庄园加快推进二期建设,今年国庆节前将完工投用婚礼会馆、阳光棚、儿童体验馆、亲子游乐区、摩天轮、商业街等项目,提升景区管理服务水平,持续开展创意性宣传营销,力争将爱莉丝庄园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婚庆摄影基地;土家十三寨在满足生态环保要求的前提下,深度开发农耕体验、农家生活等体验性项目,丰富游客参与度,着力打造中国土家文化活的生态博物馆,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神龟峡景区将快速推进阿蓬江集镇至神龟峡旅游公路改造,今年内完成神龟峡旅游接待中心、码头建设和阿蓬江神龟峡段河道疏浚;芭拉胡景区今年内务必完成一期项目建设,启动二期建设。
——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提升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坚持“宣传跟着营销走”,将旅游景区营销与美丽黔江宣传融合在一起,创新营销方式,实现游客人数和企业利润双增长。充分挖掘消费市场,结合实际,分年制定营销奖励政策,用好用活政策,让奖励政策真正起到“四两拔千斤”作用;充分利用航旅联盟,积极开发中远程及高端品质团,做透重庆主城、四川、揭阳、潮汕等航线目标客源市场,联通武陵山张家界景区市场、推出境外市场;积极发挥武陵山旅游联盟作用,充分植入“黔江+”线路产品,联合武隆、酉阳、彭水、恩施、张家界、铜仁等周边区州市县精品景区打捆营销。创新宣传营销模式,转变政府和企业“砸钱”主推、电视和报刊“独角”主打的传统营销模式,全方位引导营销守正出新、以新致胜,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宣传、处处推介的良好氛围;注重新媒体营销,将营销融入旅游场景和优质服务之中,让游客自发地拿出手机晒美景;依托“黔江芭拉胡旅游”微信公众号,开通“抖音”旅游宣传平台,构建层次丰富、针对性强、扩散力好的媒体宣传体系。积极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实施“百媒”推广行动,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纸、户外等传统媒体平台,以及移动终端、搜索引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常态化开展“网络媒体记者黔江行”“百名作家看黔江”等活动,构建“线上线下”全媒体立体宣传推广体系,持续不断宣传推介黔江旅游;实施“百业”推广行动,在高速公路服务站、星级酒店、农家乐、核心商圈等投放旅游宣传手册,形成多行业联动、多部门协同、多领域互动的旅游营销新格局;实施“百城”推广行动,用好用活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等国字号生态品牌,主动出击,精选市内外100个有市场、有客源、有影响的重点城市宣传推介黔江,促进市场互动、客源互送、资源互享。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营造旅游发展良好环境。着力构建“快进慢游”服务体系,抢抓高铁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城景通、景景通等旅游道路规划建设,全力构建‘快旅慢游’新支撑”;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汇报衔接,积极争取尽快启动渝湘高铁重庆主城至黔江段建设,加快推进黔石高速公路、黔江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加加密黔江武陵山机场国内航线,放大高铁、机场带动效应;整合资金积极提升连接景区干线公路等级,要千方百计多开客运专线,实现更高效率的“城景通”“景景通”。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对接国家和行业服务标准,建立覆盖“吃住行游购娱”标准体系,探索建立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标准,让游客安心、顺心、舒心、称心;健全落实服务标准的工作机制,做到全行业推广、全领域贯标,今年,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旅游专项督查执法,坚决杜绝价格欺诈、强买强卖现象,用严的标准、好的态度、优的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充分利用创文明城区“东风”,抓好文明旅游工作宣传教育引导,开展文明餐桌、文明住宿、文明景区行动,提升旅游行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旅游安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拧紧安全“螺丝钉”,构筑安全保障网,严防涉旅安全事故发生;迅速建立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完善旅游安全监管机制,扎实推进旅游安全“四大行动”(旅游包车安全整治行动、高风险项目安全规范行动、景区流量控制治理行动、出境游安全提升行动等旅游安全),全力消除各类旅游安全隐患,坚决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坚决杜绝涉旅安全事故发生,为全区旅游稳定向好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深度推进旅游融合,积极拓展旅游发展链条。推进文体旅融合,固化中国山地马拉松黔江站(国际赛)、中国跑客节等品牌赛事活动,持续扩大具有唯一性的品牌节会活动影响力;申报筹备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节、“濯水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奖;把重庆市民族歌舞团打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流动舞台”,加快推动《濯水谣》在景区常态演出;积极开发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产品。今年,还将高质量办好“乡土中国·全国纪实摄影展和清新黔江全国摄影展”,全力以赴争取市文化委协调央视春晚分会场落地黔江,完成《小马哥的秋天》《情满阿蓬江》《十三寨》等电影拍摄工作。推进农旅融合,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提质推进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打造阿蓬江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各乡镇街道将按照“一乡一韵”“一村一品”思路,立足黔江区空气质量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避暑纳凉、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立足少数民族村居风貌和乡风民俗优势,大力开发民俗特色产品,努力在乡村振兴中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让更多城乡居民依托旅游实现就业创业;今年乡村游客力争突破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亿元以上。推进商旅融合,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住宿要求为目标,发展一批星级酒店、商务酒店、连锁酒店和民宿客栈;各乡镇街道特别是旅游重镇如濯水、阿蓬江、石会、水市、白土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星级农家乐,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条件;着力培育民族风情城、城西、磐石、伴山国际等美食城、美食街,在新老城和濯水等地鼓励兴办特色餐饮,布局综合业态,打造旅游配套服务链条和综合服务中心。推进城旅融合,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塑好美观整洁、平安文明、服务优质、宜居宜游的休闲旅游城市形象;研究布局旅游城市康养休闲度假、公共服务功能性项目和旅游产业业态,加快推进城市中央公园、新城文体中心、影剧院、博物馆、商务会展中心、民族风情城、黔龙凤凰游乐园等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特色美食街、旅游购物街、特色文创街区和特色度假酒店,提升城市旅游集散服务、休闲度假和文化感受功能;优化城市客厅三岔河滨河带商业业态,提升夜景灯饰景观,打造黔江“不夜城”。
——坚持旅游改革创新,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强化体制机制改革,旅游部门将从单一行业管理部门向综合协调部门转变,全面加强全域旅游发展统筹协调、旅游规划发展、旅游宣传、市场推广、旅游市场秩序与质量监管、旅游安全监管等工作,统筹协调涉旅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实现综合产业综合抓;强化区旅发办日常督促检查,定期不定期开展工作督查通报,各职能部门要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推动项目建设落到实处。强化规划引领,旅游、规划、国土等部门将根据《全域旅游创建导则》《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多规合一”原则,融合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围绕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编制完成《黔江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黔江区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做到“景城一体、城乡一体、全域布局、产业互补”,作为全区实施“多规合一”范本。强化旅游招商,切实加强旅游招商,建立旅游招商项目库,拓展招商引资网络和渠道,增加信息源,吸引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来黔投资兴旅,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加强与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吐鲁番欢乐盛典旅游文化公司等企业对接工作,引资引智推进全区旅游开发。同时,在旅游招商引资工作中,将认真做好投入产出分析,真正把责权利、项目收益、政府投入等问题搞清楚,坚决不能“吃哑巴亏”“当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