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黔江区太极乡太河村村民张永春在自家的猕猴桃基地里忙碌着。“这段时间,正是猕猴桃的挂果时期,一定要严格按照猕猴桃种植技术要求,精心打理猕猴桃园。”张永春说,他不仅要照顾好自家的猕猴桃园,还要兼顾其他村民的猕猴桃园管理。
张永春是当地有名的猕猴桃种植大户,因为技术过硬,在当地村民中的信誉度高。区上相关部门将其发展为村级农技员,在发展自身产业的同时,使其不忘带领附近的村民一起致富。
近年来,黔江区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结合生猪、蚕桑、烤烟、猕猴桃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积极转变农技服务方式,以产业为依托,在农村产业大户、技术能人中培养聘用村级农技员,实现每一个主导产业都有村级技术员作支撑。
一直以来,黔江区始终坚持实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学校以及农民技术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逐步建立起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农民技术员”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如今,全区有区级农技推广主管部门6个,农技推广事业单位118个。聘用农技推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57.9%,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8.8%。村级防疫员、护林员、小蚕共育员1270名,农民技术员319名。
据了解,近年来,黔江区强化日常管理,严格落实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不断健全农技推广人员管理制度、工作责任制度和考评制度。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区级农技推广部门管理和乡镇街道管理为主、区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业务指导两种管理方式。村级农机推广员由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和进行业务指导。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传、帮、带”工作学习机制,营造“比、学、赶、帮、超”氛围。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共计选派1000余人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培训,有效增强了业务能力,提高了服务水平。
同时,强化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发展。与市农科院、市林科院、市畜科院、西南大学等院校开展校(院)地合作机制,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成立了重庆市畜科院黔江分院、重庆市林科院黔江森林生态研究所、国家级武陵山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等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并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培育5个科技专家大院、2个产业技术联盟和1个农业星创天地、25家农业科技型企业,培养留得住的“土专家”50余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记者 谭登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