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彦祺)自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黔江区30个贫困村完成脱贫“销号”目标,5791户共19996名贫困人口减贫“越线”,达到“解八难”、“建八有”的基本标准。为纵深推进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尽早摘掉“穷帽子”,近年来,全区通过筑牢基层党组织堡垒,利用“党建+”为脱贫攻坚打下最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引领可持续脱贫新实践。
目前,很多贫困户在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或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纷纷发展起烤烟、蚕桑、生猪、高山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筑牢党建堡垒,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运用“党建+”的理念,把扶贫开发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选好村级领导班子、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让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力量。
据了解,去年脱贫的30个贫困村中,新建、改造贫困村村级便民服务中心19个,配套建设便民超市30个,抽调30名副处级领导干部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同时为每个贫困村派驻1名大学生和1名当地人才,让每个贫困村都有精良的党建队伍。
石会镇青山村一直以来因村支两委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加上一些村干部缺乏带领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勇气,观念也比较守旧,缺乏对新知识的学习,一直在贫困的处境里踏步。去年,该镇对村支两委进行大补血,一来带领村支两委干部走出去学经验,长见识,二来积极引进人才,带动当地贫困户创新创业。
王能登是青山村首批招录的本土人才之一,因常年扎根农村,对基层工作比较熟悉,又有创新创业的头脑,担任该村的主任助理以后,他积极带领贫困户一起脱贫增收。青山村村民刘春波在王能登的帮助和引导下,成功流转了近200亩土地,发展野山椒产业,不仅自己增收,还带动了周边20户贫困户就近务工。
濯水镇双龙村党支部书记孙祥生,从2005年开始发展蚕桑产业,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蚕桑产业越来越火。“32亩的蚕桑基地一年可以盈利4万元。”孙祥生说。为了带动当地贫困户共同发展,脱贫增收,双龙村从村支两委班子着手,筑牢基层领导班子,激发基层党员干部模范带头发展产业的示范能力,通过召开党员会议、群众会议、院坝会议、党员入户走访等方式,了解贫困户需求,激活贫困户自主生产、自立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编辑:微知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