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清晨6点,大雨初晴后的黔江城区三岔河沿岸杨柳依依,波光粼粼,三三两两的市民迎着朝阳,有的正在慢跑,有的提着鸟笼悠闲散步,有的弯腰伸腿舞剑踢毽……68岁的黔城市民彭清绪领着9岁的小孙子,边跑边拿着手机拍照,“爷爷,给我照一张嘛,要把风雨桥照进去哦。”尾随在身后的小孙子央求着彭清绪。
晨跑的彭清绪爷孙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简单寒暄后,彭老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黔江人,最有感触的是在前些年,每次大雨后街头都会有很多冲积的泥沙和各种垃圾。6月19日下了那么大的雨,结果发现自己从家中一路走来,街头干净整洁,不再是以往大雨过后泥沙遍地的状况。
投资8亿元改造47条道路
去年10月10日,黔江召开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全国文明城区工作动员大会,吹响了黔江“两城同创”的号角。此次大会参会人数近400人,黔江区“四大家”和各委办局、街道乡镇主要领导悉数到场。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为黔江史所罕见。面对群众的诘问,不少与会干部坦言“红了脸、出了汗”。
“国家卫生区”和“全国文明城区”可谓我国含金量最高的两张“城市名片”,创建内容纷繁复杂,创建标准极其严苛,创建过程漫长。为实现目标,黔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努力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交通路是黔江城区一条老旧的主干道,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人车混流险象环生……多年来,此路沿线“脏乱差”现象非常严重,黔江市民对此怨言颇深。“这次区里是下了大决心,要彻底改变交通路沿线的环境。”黔江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挥部工作人员沈开来介绍,几个月下来,该路段工程主要进行了人行道绿化、建筑立面风貌改在、店招店牌统一、边坡加固、规范空中管线、户外广告改造,如今的交通路,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已得到根治。
交通路的变化只是黔江城市环境整治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全区开展“两城同创”实施道路改造47条,总投资近8亿元。道路改造不仅包括了背街小巷,而且对城区的河流也进行了清淤作业。
“前段时间,黔江城区好多地方都在改造,河道也在清除淤泥和各种垃圾,当初虽然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不便,但是现在到处看起好安逸,每天我们出门散个步很方便,环境也非常好,下雨天也不用担心踩到‘水地雷’了,接送孙子读书也安全多了。”在城西四路居住的居民易正周告诉记者。
讲文明成为生活常态
黔江城区的硬件设施建设完善了,给广大市民带来了舒适洁净的生活环境,但一度时期三轮车违规载客以及随意加塞逆行、车辆乱停乱放、行人横穿公路、随手丢弃垃圾、“牛皮癣”泛滥等不文明现象也极为严重。
为此,黔江区对三轮车进行集中整治,对城区17条道路实施限时限行。经过整治,如今的黔江城区交通明显通畅,游摊游贩大量减少,乱停乱放行为得到规范,非法营运行为得到有效遏制。90%以上的网友发帖支持三轮车整治工作,对政府的整治行动表示支持和理解。有的网友在帖子中说:“通过整治,我们感受到了城市的通畅,出行更加便捷,车辆停放更加规范,城市形象得到改变,这是一件大好事,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同时,各街道在辖区组织300多名文明劝导员、义务监督员,每天定岗定人,进社区、上街头,以身作则倡导文明新风,对城区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和制止。
83岁的退休老干部蒋大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黔江城区的文明与进步,一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余热。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城区何处需要整治,蒋老每天在城区来回奔波走访。连续数日,蒋老走访发现:解放路、石城路、联合街等4个巷道内的墙壁上小广告多达399条,其中还有不少是涉及犯罪的。城区“牛皮癣”严重影响了黔江整体形象,为此,蒋老将这些情况进行汇总后,写了一封信亲自送到区委区政府,得到了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随后,蒋老又从区委宣传部、城东办事处索取了820份“两城同创”宣传资料,他一边给业主送宣传册,一边向市民讲解相关知识,鼓励市民当好宣传员、监督员、示范员、战斗员,管好自己的“腿、嘴、手、门”,人人争做文明市民。
“现在横穿马路的少了,乱扔乱丢垃圾的少了。在公交车上,我亲眼看见,很多小学生都晓得主动让座给老人了,有的还连续让座给多位老人,讲文明、讲礼貌、敬老尊幼在黔江已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生活常态,这说明我们的‘两城同创’是很有意义的,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里,是特别美好的事。”蒋老说,黔江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呵护好它,都应该积极参与到“两城同创”中去,奉献自己的力量。
退休老干部蒋大荣在阅读“两城同创”文明手册。
文明劝导员在街头清理垃圾。
已得到整治的南沟河路段一角。
美化城区人人参与
黔江区在建设靓丽城区、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期间,广大市民积极作为,形成合力,真可谓是做到了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掐头去尾,我们就讲讲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支群众义务监督员队伍。
今年,城东街道选出了96名群众义务监督员。每天,这些义务监督员的工作就是在街头劝导商户,并帮助清扫垃圾,59岁的退休干部徐承泉也是其中的一员。
这些义务监督员每天或分成小组或单独负责一条巷道,对临街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堆乱放行为进行制止,负责对清洁人员卫生清扫到位情况、垃圾箱清理情况、垃圾清运情况进行监督,监督居民户的“门前四包”落实情况。通过他们做表率,广泛宣传,更多群众逐渐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这些监督队员都是经过附近居民推荐,从社区的热心人士中选出来,并且多数都是退休干部,他们自身觉悟也比较高,对‘两城同创’工作比较了解,劝导别人也能听进去,从这几天来看效果也很不错。后期,我们还将专门对义务监督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更专业化。”城东街道官坝居委会主任刘长江说,官坝社区共有20多名义务监督员,他们每天在不同的时间点走街串巷,通过群众的力量来带动群众,让更多人参与到“两城同创”中来。
虽然义务监督队才开始监督几天,但效果很明显,居民也纷纷为此称道。“现在环境确实好了很多,以前城墙路这里是比较脏的,现在不仅打扫得干净,大家也保持得好。全靠他们这样互相监督,路上基本没得乱丢乱扔的了。”官坝社区居民冯素英说,每天看着监督队员们在巷道里穿梭,自己看到垃圾也会主动捡起来,很感谢他们。
义务监督队的成立,不仅居民们高兴,队员们自己心里也很开心。队员张世进说:“搞好环境,人人都有责任,我们只有把自己做好了,才有资格去监督别人。这几天,虽然监督工作刚起步,我们知识也不是很健全,但多数市民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在监督的过程中心情都很愉悦,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
黔江城区靓丽的武陵水岸
背街小巷也是一道风景
如今,每当人们漫步在新华大道、武陵水岸、西沙步行街等路段时,都会感叹黔江城区的洁净、美化程度。或许还有人以为,这些都是黔江城区的主要节点路段,背街小巷的“脏乱差”还是会像以前的老样子。
而事实上,自开展“两城同创”以来,黔江区一直没有忽视对背街小巷、城郊地区的彻底整治,如今,这些地区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线。
居住在城南街道南沟社区的居民赵登礼说,前些年,在城南街道从南沟路路口到城南小学这一路段是最污浊不堪的,河里的垃圾堆积得到处都是,各种废纸、塑料口袋、废弃瓶子随处可见。每当行人路过,臭味让人闻之欲呕。
去年以来,城南街道对南沟河实施整治,硬化沙坝社区老院子路段,彻底改变了这条背街小巷的面貌。整治期间,城南街道雇请15名工人和4台运输车,并发动低保户30余人和办事处干部职工60余人参与其中。累计清理白色垃圾、河道乱石、淤泥、杂草等40余吨,改变了过去南沟河垃圾遍布、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现状,也排除了一些安全隐患。
在城郊地区,册山河、洞塘河一直以来污染严重,各种垃圾和杂草遍布河道。如今,城西街道新增了保洁员,新购置垃圾箱体和垃圾箱体清运车,辖区垃圾处理做到了定点投放、统一收集和日产日清。此外,不但对辖区河流、水域开展常态化清漂,确保辖区河流、水域清洁,还对辖区餐饮服务业实行油水分离排放。并对册山河实施改自流形成弯曲河为直流河,新建两岸河堤,并配套实施拦沙坝、梯步等工程。
市民陈玉和说,每逢周末,自己最喜欢独自骑着山地车沿城周骑行,以前每次路过洞塘河,臭味老远都闻得到,甚至有时在河里还看得到“摆摆虫”,看起很恶心,特别影响心情。现在就不同了,整个洞塘河两岸的杂草和垃圾都不见了,河水清澈,臭味也没有了,每次路过心情特别舒畅,有时还会长时间停留在此拍照。(记者 谭登帆 文/图)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