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工业强了 就业近了 价值升了

2016-06-22 11:04:57  作者:SystemMaster

工业兴则地区兴,工业经济已成为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近年来,黔江区把“工业强区”作为重中之重,促进了全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企业竞争力持续提高,经济辐射带动能力愈加明显。

数十台挖掘机隆隆轰鸣,工程运输车来往穿梭,工人们昼夜奋战……6月15日,走进正阳工业园区,只见到处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建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昔日山丘和沟壑纵横的荒山之地,如今正被建成一座火热的产业集群地。


工人在双河丝绸厂生产车间忙碌。


工人在制作木板。


工人在施工。

集聚发力打造发展产业链

无工不商,无商不活。黔江区“工业强区”战略的提出再次点燃了“工业梦”,科学的发展规划、清晰的产业布局夯实了发展之基。

6月15日,在正阳工业园区双河丝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见到每条生产线上都有数十名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剥茧﹑选茧﹑煮茧﹑缫丝等,一个个如鸽子蛋般雪白的蚕茧,经过几道加工,神奇地变成了一缕缕晶莹剔透的蚕丝。

双河丝绸有限公司,是黔江2006年从浙江桐乡市招商引进的蚕桑生产龙头企业。近年来,该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生丝﹑丝织品﹑绸缎﹑丝绵﹑床上用品、服装及货物进出口为一体的产业链,通过利用外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对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带动能力,以加强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栽桑养蚕技术指导、后勤物质保障服务、蚕茧生产和收烘等工作,实现企业带基地、基地壮企业、基地富农户的良性发展,带动了全区上万农户栽桑养蚕,实现增收。

“要让农民加入蚕桑产业,先要让他们看到实效。”双河丝绸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近些年来,他们从改品种、教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入手,免费培训了近五千户农户。

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他们从农户手中以保护价收购蚕茧,加工后可日产缫丝1200公斤。这些缫丝进行再加工后,被制成丝绸、服装、床上用品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印度等地。黔江从过去的卖茧变成了如今的卖丝绸,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据了解,2015年,双河丝绸有限公司生产白厂丝870吨、织绸160万米、蚕丝被7万床,地毯2万平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8.5亿元,销售收入7.6亿元,利税7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解决1000人务工就业。

双河丝绸有限公司的发展只是黔江工业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正阳工业园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已开始发力。近年来,黔江以双河丝绸有限公司为基础继续招商引资,吸引了重庆嘉星丝绸、重庆广银实业等多家企业入驻,“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已逐步建成。

就近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正阳工业园区采访的过程中,往返于各个企业、车间以及建筑工地,处处被一股工业强区之势所吸引,而记者最关心的、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们公司聘用了多少当地员工?对黔江发展有什么拉动作用?”

“企业的发展建设和各类产业链的逐步形成,迅速推动了黔江机械化、丝绸制品等产品的市场扩张,以及推送了源源不断的新型人才和劳动大军。”正阳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企业建设,园区周边的服务业、建筑业等都需要大量劳动力,由于园区毗邻集镇和城区,大部分产业人口的居住生活将以集镇、城区辐射开来,这也加快了城市化建设,在一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园区的发展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比重,催生出大量的就业岗位。

在黔江裕达服饰有限公司车间,记者看见数十名工人正在厂里埋头苦干,勤奋工作。“既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又能照顾好家庭。”采访时,工人普遍认为该厂不但安排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而且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促进了家庭和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才。

中塘乡村民李凤霞原本夫妇两人都在外地务工,家里小孩和老人无人照顾,现在她一人回到家乡在裕达服饰生产车间做工,一个月至少也有2000元左右收入,而且把老人小孩接到租住地一起生活,又能照顾好家庭。她说:“现在家乡发展好了,有很多工厂都能为我们提供就业机会,还是在家务工好,一举两得。”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园区内一排排标准化厂房高高矗立,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一些新入驻的企业需要大量修建厂房,当地党委政府会要求一些工程签订承建合同时,承包方在用工方面优先考虑本地群众,这就给我们本地农民就近就业、致富带来了机会。”建筑工人姚兴权说,2011年,他大胆加入到当地一工程施工队伍,最初从运砖、搅拌水泥砂浆开始学起,现在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砌砖工,每天可以挣到两至三百元,不仅每天都可以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外出打工挣的钱还多。


双龙村蚕桑基地


粟海燕正在打包第一批蚕茧

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发展永远是手段,惠民才是根本目的。黔江区在提出“工业强区”战略以来,各地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下大力气把“蛋糕”分给群众,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黔江区依托双河丝绸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入驻和带动,让大批群众增收致富,栽桑养蚕就是最好的佐证。

6月15日,记者在濯水镇双龙村天坑湾500亩蚕桑基地看到,一排排桑树青枝绿叶,长势喜人。

双龙村属于石山地区,山多地少,曾经是典型的贫困村,现在通过发展桑蚕产业,走出了享誉全区的“双龙模式”,翠绿的桑园美了乡村,白花花的蚕茧富了村民,家家户户都盖起新楼房,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

走进种桑养蚕带头户粟海燕的蚕房,看到蚕房通风凉爽、干净清洁,蚕宝宝们正在吃桑叶,记者不禁问道:“你今年养几张蚕,一年有多少收入?”

“今年春季养蚕78张,预计产茧50余担,全年有望养蚕300张,预计产值42万元。”粟海燕告诉记者,2015年,她的蚕桑基地养蚕245张,产茧172担,占全村产量的六分之一,全年养蚕收入达32万元。

为了不让土地闲置,更好地发挥土地的价值,粟海燕还科学利用蚕桑基地种植蔬菜,建成蔬菜产业扶贫示范基地300亩,带动19户贫困户种植蔬菜200亩。在粟海燕的辛勤经营下,蚕桑基地常年解决贫困户就近务工20余人,每年除了支付土地流转费7万余元,还不同程度地支付用工群众劳务费,为周围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每年都有很多村民加入到基地来打工,学技术。”粟海燕说,自发展蚕桑以来,因为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临近的村民,如汪学字、杨正育、熊胜邦等都会利用空闲时间来基地务工,增加家庭收入。

“这几年来,桑蚕产业发展良好,具有地理气候的优越性,也有不少农民通过种桑养蚕发家致富。”据双龙村党支部书记孙祥生介绍,在桑蚕产业的辐射带动下,通过政府送苗、送技术、蚕房补助等扶持政策,不少村民通过种桑养蚕实现了脱贫致富。

通过孙祥生的介绍,记者了解到双龙村确实有不少蚕农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洋楼,洗衣机、冰箱、电视等家用电器齐全,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记者 费玉琼)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