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现在能走路了?”2016年年初的一个日子,在黔江区黄溪镇黄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看到下身肌肉萎缩的居民张云基,通过实施半年医疗救助治疗后,现在能来居委会开会,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汪绯高兴地问道。而在地坝边,老支书钟顺祥、贫困户罗仲合等几位乡亲在公示栏前仔细查询基础设施建设账务和贫困户经济收入台账。
竭力帮扶助越线脱贫
自去年7月以来,黄溪镇黄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新建公路5条共9公里,改扩建公路4条共7.5公里,完成人饮工程建设,新改建人行便道13.6公里,新修河堤1.6公里,整改卫生厕所100所,家家户户用上卫生厕所。产业发展得以推进,去年发展蚕桑150亩、儿菜70亩、胡豆271亩,养殖生猪631头、鸡755羽、羊171只……
谈到帮扶部门的工作时,村主任刘国权感叹,去年5个多月的时间,帮扶部门为社区办了大量实事好事。“现在大家坐的新桌子、新椅子都是帮扶部门赠送的。”随后,刘国权详细介绍了帮扶工作。
入户结对拉家常。班子成员帮扶11户A类贫困户,科(副科)级干部帮扶50户B类贫困户,一般干部职工帮扶20户C类贫困户。发动干部职工捐款59300元,调查摸底时分别为A、B、C类贫困户送去慰问金500元、300元、200元;年末还为每户贫困户送去300元慰问金。
阵地建设换新貌。区人力社保局为居委会更换会议桌24张、椅子59把、电脑桌2张、胶凳40把;为居委会活动室送去4台电脑,1台液晶电视、打印机和饮水机,2把落地电风扇;组织人力社保政策书刊、资料充实“农家书屋”。
产业发展后劲足。专门挤出经费为黄溪镇下拨产业发展资金20多万元,为居委会购买微耕机4台、电动桑剪4把,保障产业发展。助学帮扶解就业。资助2015年考上大学的11名贫困生每人3000元;帮助当年毕业的5名大学生实现就业。物资帮助显真情。组织干部职工捐赠衣物700多件送给困难群众,为40名贫困、“五保”和低保老人每人送去1床棉絮,解决他们越冬问题;为残疾儿童送去轮椅1把。
大兴基础建设助脱贫
当初,扶贫工作人员到黄溪镇黄桥社区调查走访时发现,这个地方山大、沟深、坡陡,生产条件落后;病、残、学是致贫的主要因素;少数妇女外出打工不愿回到贫穷的老家,不与家里联系,对大人、子女撒手不管等也是致贫的原因之一。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意识和精神贫穷。
对此,去年来,黄溪镇积极争取项目,修建和完善村公路、人行便道、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帮助贫困村发展蔬菜、猕猴桃、蚕桑、山羊、肉牛等产业,帮助贫困户购买保险、资助贫困大学生和扶贫搬迁,去年完成212户、808人脱贫任务。
“村级公路硬化以后,运输方便多了。”黄溪镇黄桥社区居民张林秀说,基础设施改善后,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贫困村民收入增加。
黄桥社区34岁的张林秀属于B类贫困户,当初,扶贫工作人员对张林秀进行养蚕技术指导,今年她养蚕10多张,产值1.1万元,“发展蚕桑给我们家带来了好收成,这都是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好处。”她说。
精准救助保障困难群众
2015年以来,黔江区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困难。对因灾、突发事故、重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给予1000元至3000元的“急难”救助;对因重大困难导致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给予1000元至5000元的一次性救助;对因家庭困难影响子女上学的给予2000元至4000元的一次性教育救助;对因重病、住房、年老体弱、重残、教育等支出型贫困家庭,在享受社会救助政策后依然贫困的,建档立卡,出台相关政策,实施精准救助。
来自黄溪镇黄桥社区贫困家庭的青年学子罗行,就是这一救助政策的受益者。当初,罗行高分考取上海财经大学,全区启动扶贫攻坚工作后,区人力社保局及其他帮扶单位在竭力帮助当地大兴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及时对罗行以及他的家庭进行救助,解决生产、生活之忧。
对此,得到及时救助的罗行在感谢信中说:“感谢相关部门,你们不仅加大投入,倾力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还对很多困难家庭进行及时救助,让困难家庭看到希望,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热切关怀……” (记者 谭登帆)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