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在黔江区濯水镇举办的“重庆市社会科学活动之丹砂文化研讨会、重庆市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黔江区‘九个一’文旅融合重点项目成果汇报会”上,来自国内外的近100名专家、学者,对黔江地理地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赞不绝口,并对黔江历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良好建议。
在与会人员中午休息的间歇,记者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对与会的部分市内外专家进行了采访。
马强:今后研究重点应逐渐转移到渝东南
重庆市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重庆市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年会,已连续在重庆主城周边区县召开了七届。今年,我们通过与黔江区委宣传部、区党史办进行半年的筹备,在黔江隆重召开第八届。我作为学会的组织者,感到非常高兴。黔江我们过去来得不多,我们通过这次筹备展开研讨会期间,了解到黔江确实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底蕴都非常丰富。奇特的卡斯特地貌,丰富的峡谷、暗河等水系资源,令人惊叹。
到黔江来后,我到黔江区党史办了解到,黔江不仅历史文化非常丰富,而且还有一大批长期从事地方文史研究的学者,还出了很多专辑。我们这次通过半年多的筹备,征集了一大批有关于渝东南和黔江本土历史地理文化研究的文章。尤其在今天听到黔江学者的发言,对我触动不小。比如秦始皇时期著名的女企业家、实业家——巴寡妇清,还有南北朝时的范长生,这些都是黔江在全国赫赫有名的人物。今后我们研究的重点应逐渐转移到渝东南,邀请国内外更多的专家、学者来黔江多出专著、出论文,培养更多的以黔江本土文化为选题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让年轻一代更进一步地认识黔江的地理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杨如安:推动黔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手笔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院长、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如安说,此次年会在黔江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教授、学者们共聚黔江,对黔江的文旅融合、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学术探讨。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既是一次学术的交流,也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我相信这些专家学者的观点、认识和研究,将同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一定能够推动和促进黔江旅游的发展。这既是对人文资源深度的研究,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次深度保护。
我觉得通过这样的活动,让黔江人能够更了解黔江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挖掘黔江内在的文化资源。我相信,这样的会议,这样的思想,必将是推动黔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手笔。
尹玲玲:黔江确实是一个清凉之都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尹玲玲说,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不但真正见识到黔江厚重的历史文化,还亲身感受这座峡谷之城、清凉之都独特的地理环境。
还了解到黔江有奇特的暗河、阿蓬江流域、小南海地震遗址等。到濯水古镇后,看到古朴的建筑、土家的风雨廊桥、阿蓬江流域,还有飘香在街头的粽子、糍粑、马打滚等土家特色美食。真是处处皆美景、家家有美食,让我流连忘返。我回去后,会多向我学术界的朋友们,介绍黔江、宣传黔江,让他们也来关注黔江,很好地研究蕴藏在黔江这块神秘之地的历史文化。
周运中:与黔江有一个心灵的触碰
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周运中说,我这次带来的论文跟这次会议的主题很契合,算是与黔江有一个心灵的触碰。论证黔江古代的丹砂文化,已经有10多年了。我最初研究是从三海经里面讲到的有一个神仙国,是一个盛产丹砂的地方,还讲到羽人山神与仙山,位于黔江县的东部,与黔江的盐丹文化完全吻合。
因为黔江最早叫丹兴县,就是产丹砂的地方。所以黔江的丹砂文化,将来不仅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建议黔江今后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要把数千年来悠久的丹砂文化融在一起,文旅结合。我回去后,通过我在国内外的学术界朋友,加大对黔江的宣传力度,不仅让黔江在中国有名,还要让全世界的人知道黔江。
任永松:黔江的明天会更好
彭水自治县档案局局长任永松说,黔江和彭水是邻居,黔江历史悠久,自建安六年设立丹兴县以来,已经有近两千年历史。在这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丹兴县、石城县、黔江县、黔江千户所等历程。
黔江现已成为渝东南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我对黔江的建议是理清中心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加注重在这一区域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和区域的带动发展,着重在历史文化方面加强研究,促进文旅融合。一是福广入川的移民研究、川楚文化的研究等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我们相信,黔江的旅游会更好,黔江的明天会更好。
(武陵都市报 记者 李诗素)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