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人口数量在目前来看,根本不现实。”
“一个政策的出台,还是让时间和实践去证明吧。”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演化,随着我们对城市发展水平认识的提高,随着我们对于改革进程的加快,很多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的。”
北京到底能承载多少人?人们为什么聚集北京?北京给外来人口带来了什么?现行的人口调控政策遇到的难题是什么?……本报推出的“问诊人口调控”系列报道引发多方关注和思考。近日,本报采访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继续破解人口调控难题,探讨是不是需要控制人口以及如何对待外来人口。
城市承载力是个伪命题
京华时报:谈到人口调控,首先会讨论的问题就是城市承载力,它与人口之间有怎样的必然关系?
李铁:到底有没有承载力,我觉得在目前来看这是一个伪命题。对北京来说,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承载力,到现在北京实际人口远远超过承载力的标准,这些人在北京活得很好。北京各种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还是处于欣欣向荣状态,即使出现了堵车,有了点问题,也是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必然问题,是如何加强管理如何开展公共服务的问题。现在,很多人打着北京承载力只能容纳多少人的旗号,以此反对更多的外来人口进入北京。
京华时报:从直观感觉来讲,这里确实有点堵,人有点多。
李铁: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应该调整基础设施投资方向,来重点解决公共服务上出现的问题。交通可以治理,其拥挤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过多依赖地表设施而忽略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在面对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对公共交通的战略没有及时调整。
另外,说“北京承载力过高”是指主城区过高还是整个北京市?主城区存在人口过密的问题,可是对1.68万平方公里的北京行政管辖区而言,北京人口密度与很多同等类型的城市相比并不高。
现在提出的控制人口的做法,并不是只针对主城区,而是针对整个北京市地域的。这个理由从何而来?
当然,谈承载力最主要的因素是水资源。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至少要通过对水价的调整来调节居民节水和企业节水。也就是说,即使在不增加供给的情况下,政府也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节约水资源或者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这一点也基本没有做到。
资源优势吸引人口流入
京华时报:没有提高水价,大概因为物价上涨的原因。
李铁: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人的流动受生活成本制约,这里基础价格(水、电、农产品价格)都很低,那么,大家自然会选择到这里来,而且这里就业又相对容易,我当然要来。
京华时报:基于这样的分析,北京还需要控制人口吗?
李铁:不是需不需要,而是按目前的情况,根本不现实。
人到北京来取决于两个因素,良好的公共服务和人才储备资源。由于北京特殊的城市定位,其公共服务水平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同时,运用行政力量带来的投资因素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加上北京又动用了大量行政手段,保障供电、压低基础价格等等,企业到这里来是必然现象。
人口高度集聚带来了新的工作机会,城市间流动人口和农村流动人口都很多,找工作方便,基本生活支出也不高,收入又很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口随着产业向北京流入是一种正常现象,当行政资源向这里聚集的时候,市场资源也随着进入。企业、政府、机构大家都来,人口也会来。你怎么挡得住?
利益固化导致外来人口难进入
京华时报:既然不现实,调控人口或许是徒劳,可是为什么管理者还要去控制呢?
李铁:在中国,可以和北京户口对调的只有上海。只有这两个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接近,而其他地区户籍的含金量与北京差别太大。然而,北京整个公共服务偏重于户籍人口,并远远大于外来人口,这是一个根本的区别。这种利益固化的结果就是户籍人口要维护他的利益。
按照六普数据,北京外来人口已经超过了1/3,如果让他们享受与户籍人口一样的公共服务,意味着北京现有的公共支出,要切出一大部分,意味着户籍居民公共服务水平下降。已经享有各种福利的居民,不希望其他人来挤他们的公共福利。同时他们有很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很可能影响着政府决策。
从另一方面看,他们可能希望进来的外来人口更多是高端分子,但是,现在北京外来人口的结构中有20%的城市间流动人口,还有大量的农民工和小商小贩。
京华时报:那么,到底该怎么对待外来人口呢?
李铁:怎么对待这些人呢?80年代民工潮时,那时大家都叫“狼来了”,后来渐渐转为同情,后来转为关爱,关注农民工子女就学,关注农民工基本待遇。但是,有没有雄心气魄可以纳入你的家庭,我想对很多人来讲,是个难题。
因为问题的关键,不是说我对你好多少,而是你能不能和我一样,具有同等权利。而这个同等权利意味着要降低我的公共福利,降低对我的公共支出,并增加我的竞争压力和难度。
清理外来人口难解困局
京华时报:不想让外来人口进来时,还有另一个理由,比如治安问题。
李铁:没有治安问题是不现实的,它是城市发展的伴生因素。华盛顿的犯罪率是最高的,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