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凌晨4时30分,郑长林和妻子毛秀珍就起床了,找来绳子把菜捆绑稳当,由于菜多,毛秀珍也要去郑州帮忙。
5时30分,驶上大路。郑长林说,他的拖拉机跑得慢,到郑州估计得两个小时左右。车上风太大,毛秀珍裹着大棉衣缩成一团。笔者本以为在车上可以打个小盹儿,想不到寒气逼人,冻得直打哆嗦。
7时,车进城。从进城到菜市场这半个小时是最难的一段路程,进入市区,路口多了,红绿灯多了,车也多了,各种标识牌看得人眼花缭乱。每到路口,郑长林都得张望许久才敢前行,怕走错路被罚款。
两个小时的路程结束了。交了30元入场费后,郑长林找到一块空地,停好车。
8时,郑长林迎来了第一位顾客,一位饭店采购员模样的人走过来,随意摆弄了几颗紫包菜后问价钱,“4毛!”“4毛?那边才3毛!”顾客说完转身离开。
第一笔生意没做成,郑长林就去看别人都卖什么价,就在不远处有辆大货车载的是紫包菜,只卖3毛。郑长林和妻子商量后决定降价卖,“不降不中,卖不完就没用了。”郑长林说。
9时40分,郑长林卖出了第一袋菜。顾客买菜时,每一颗包菜都得被剥去好几层。而称重时,郑长林都会先把秤盘上的泥土给抖干净,“咱农民就是实诚。”一旁的毛秀珍笑着说。
下午2时45分,郑长林在给一位顾客挑选包菜时,一位老人问菜价,郑长林回答“3毛”,老人一脸惊讶地说:“咦,咋这么便宜,我昨天在前面的超市买还1块7呢!”郑长林听了露出一脸的无奈。
菜价一再被压低,紫包菜到了下午,贱卖到2毛一斤。下午6时50分,还有一袋没卖出去。郑长林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晚上8时35分,郑长林回到了家中。
郑长林开始算账,这一趟卖菜总共卖了550元,来回油钱70元,进菜市场花30元,算下来一天的效益还可以,但考虑到成本就亏大了。
郑长林说,从下种到收获近3个月,从种子、化肥、大棚塑料膜到草毡、覆地薄膜,都要计入成本,这些不算人工费就超1000元,一亩地最多能产紫包菜5000斤,全部卖完也只有1000元的收入,等于郑长林和妻子3个月白忙活了。(曲昌荣 吴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