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陈春峰)一是“强”指导。各中职学校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引导学生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置就业工作办公室,配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2—3人,每月设置2节就业指导课,每季度举办1次就业指导知识讲座,每期开展1次创业实践活动,每年发布6次以上就业信息,不断强化学生就业技能,提高学生择业应聘能力。
二是“优”模式。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以双元制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先后引入海尔集团、捷力轮毂、新华酒店等多家企业,让企业参与学校实训教学、实训管理、教学改革等,让学生到实验室、实训基地和第一线进行实践操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三是“搭”平台。与西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实行“3+2”分段制、五年一贯制联合办学,并依托西永工业园区、重庆劳动力市场等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定单就业”、“工学交替就业”、“创业就业”等,为学生搭建更多更好的就业平台。
四是“重”反馈。成立就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规范服务流程,细化服务内容,建立和完善学生就业信息库,并依托招聘活动及时收集整理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近3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就业稳定率在90%以上。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