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改善特殊儿童境遇这么难?

2015-09-21 14:44: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邝红军

“隔离”的直接原因似乎是学生的家长持续不断地施压,背后折射的却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偏狭和教学方式的单一。

■邝红军

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多次被“拒之门外”。两年前,他被拒在校门之外;如今,他被拒在班级的教室门之外。排斥他的,不是学校,也不是教师,而是同学的家长!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孩子“好动”,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家长们说:“不能因为他一个人,就不顾其他孩子的学习。”家长们不断地抗议,甚至到教育局、区委上访。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把这个小男孩赶出去。

三年级之前,在父亲的陪伴下,小男孩勉强“随班就读”。到了“关键的三年级”,家长们“决定不再让步”。经过数日的拉锯式谈判,家长们接受学校提出的折中方案:语、数、外三科在另外开设的教室里单独教学,其他课程仍跟随大班上课。

在学校、同学家长和小男孩家长的三方博弈中,同学的家长“胜利”了。在前途的考量和升学的竞争中,三年级变成了“关键的年级”,语文、数学和外语变成了“关键的科目”。看得出来,家长们是作出了“牺牲”的,但是,在“关键的年级”和“关键的科目”上,他们没有妥协。

对于“特殊的儿童”,比如多动症儿童,是接纳,还是排斥?是隔离,还是融合?无疑,校方选择的是接纳,并在一开始做出了“随班就读”的安排。然而,融合并不容易,从“随班就读”到“融合教育”,还有遥远的距离。准确地说,这不是量的差距,而是质的差别,“随班就读”并不是融合教育。

学校不仅做不到“融合”,甚至连“随班就读”也大打折扣:“非主科”可以,“主科”不行!在家长们的压力之下,校方依了家长,无奈地“选择”了隔离。为什么最后变成了“隔离”?直接的原因似乎是学生的家长持续不断地施压,背后折射的却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偏狭和教学方式的单一。

本来,学生的多方面的兴趣、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可是,考试和分数却成了一些家长的“命根”,因为更高的分数意味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升学竞争中胜出。孩子的情感、交往、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

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成了主流的教学模式,学生被要求“听话”、“遵守纪律”,不得“交头接耳”。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特殊儿童无法与普通同学融合相处,一些智力或行为正常的儿童也往往因为不适应而被判定成“不合格”,成为所谓的“失败者”。

约翰·杜威说:“教育即生长。”什么意思呢?我以为,一是肯定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和能力;二是表示教育者要尊重儿童,为促进儿童的发展做出持续“向好”的努力。事实上,这名八岁的小男孩是有发展的潜力和能力的,教师和父亲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比如,在班级教学中,小男孩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在课间,他会对亲近他的体育老师说“我爱你”;一年级时他经常大喊大叫,二年级时他已经“学会了遵守一些规则”,基本不会影响其他孩子上课了。

要改善特殊儿童的境遇,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改变学校教育目的偏狭和教学方式单一的状况,尊重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兴趣、素质和能力。二是普及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者(包括家长)的素养,教师应当意识到儿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提高自己因材施教的能力。三是建立政府、市场和非政府组织等多种力量开放办学的制度,降低办学门槛,减少办学障碍,增加教育服务的供给。四是形成以友善、理解、宽容、信任、合作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和文化。

(作者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