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慢就业”现象 折射出青年一代新的就业观

2015-08-12 16:06:35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喻 明

大学毕业后不忙着找工作,而是在家休整一段时间,或是外出旅游看世界,或是为创业做前期考察……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成为“慢就业”一族,许多家庭也给予孩子理解和宽容,“不需要孩子毕业后马上挣钱养家,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挺好”。

“慢就业”折射了青年一代就业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不少“90后”年轻人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心体验。他们坦言,从小到大一直在苦读,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现在终于毕业了,希望拿出一段时间自我调整一下,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找到未来发展方向。也有人说,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会影响今后的职业发展,如果一时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宁愿等等看。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不影响他人,得到家庭的支持,“慢就业”无可厚非。

如果说,十多年的求学生涯是为人生发展打基础,那么“慢就业”的这段时光,也应成为另一种方式的积累,而不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年轻人把身心调整好了,目标清晰了,就应该收拾行装“再出发”。新的人生旅途中,他们可能会遇到踏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后的种种不适应,品尝到创业的甜酸苦辣,而这些都是成长必经的阶梯。

因此,“慢就业”还需掌握好“火候”。根据教育部数据,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一线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竞争激烈。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会长期存在,如果大学毕业生职业“空白期”时间过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打个“问号”,这就会影响这些年轻人的就业竞争力,也影响他们的心态。同时,在“慢就业”的日子里,该干些什么,需要好好规划。无论读书充电、海外游学,还是创业准备等,都应该有目标有步骤,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天天“宅”在家里,无所事事,“宅”得越久,奋进的动力就越弱。这样的人群多了,“2030”就业难便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慢就业”不是长久“不就业”。休整、游历了一段时日后,年轻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应该开始独立。或许不少年轻人会发现,“沉淀”了一段时间后,就业市场竞争依然激烈,理想和现实之间依然有较大差距,因而产生迷茫情绪。这就需要他们适时调整心态,能一步到位找到理想的岗位固然好,如若不行,就为自己设置一个阶梯,先就业再择业,放下身段,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这个过程中,少不了长辈、老师、社区就业指导人员的帮助和指导,让“慢就业”的年轻人顺利进入“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豆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