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委托有关单位,针对1200名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学子的进行追踪调查,这些受资助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困难,呈现“常态化贫困”趋势。在调研中,有学生表示:“不怕苦,不怕累,只怕没机会。”
这份调研报告指出:机会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然而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机会。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也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
在国外,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一般都会选择或被选做哪些行业的工作?用人公司是否会根据毕业生的家庭情况有选择性地用人?整个社会又如何看待这个群体,是否会给予足够的帮扶或优待呢?
《全球华语广播网》特约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介绍,在澳大利亚,家庭经济条件所体现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富裕家庭可以掌握更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想要进入一所好大学,只能一步一步地好好读书,争取进入精英中学,也就是我们的重点中学;而对于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即便考不上精英中学,家长还可以把你送到私立学校,照样有很好的师资力量。但是这种教育资源方面的差别到大学阶段就会被抹平。
在大学阶段,由于澳大利亚的大学生经济相对独立,所以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身处经济拮据的境况当中;用人单位自然也不会因毕业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有任何特殊的对待。
胡方介绍,从某种角度来看,澳大利亚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经济方面的问题,富裕家庭出生的孩子和贫困家庭出生的孩子,这一界限到大学阶段已经基本被抹除了。2013年的一项调查发现,澳大利亚的大学生当中有2/3的学生挣扎在贫困生活线以下。调查界定当中的贫困生活线是以两万澳币(大约十万人民币)一年作为界定的标准。之所以有那么大比例的学生经济拮据,并不是因为他们出生自贫困的家庭,而是不管你是来自贫困的家庭,还是来自富裕的家庭,到大学阶段,这已经基本和你没有什么关系。在大学里的学习、吃、穿、住、行所有的费用都要自己打工挣来,不管是来自什么家庭背景的学生,已经几乎没有什么界限。因此,他们在毕业的时候,用人单位并不会因为你是什么家庭背景出生的学生,而导致有任何的用人差别,只要是在同等学历、同等能力的情况之下,招聘面试是完全公平的。
在英国,家境不好的毕业生会得到政府和用人单位给予的特别关注和优待,这让他们在某些精英职业领域的招聘里,弥补了自身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所带来的劣势;甚至一些竞争十分激烈的顶级律师事务所也会为表现优秀的贫困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全球华语广播网》特约英国观察员侯颖介绍,早前英国政府曾经出台新的规定,家庭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将在毕业时被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降低招收门槛,此举旨在改变诸如法律、财会类领域由私立学校毕业生一锅端的局面,比如申请人在向雇主提交其普通中等教育证书以及A-level考试成绩时,这两项将作为雇主对于申请人在校期间表现的参考。除此之外,在考察过程当中,雇佣者还会关注申请人是否有免费的校餐,也就是说他们是否是家庭较贫困的学生,或者是否是家庭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随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申请者将被予以关注,A-level成绩的考核标准在考察时适当降低,目前已经有20余家公司启动了该试行方案,其中也包括一些顶级的律师事务所。当然英国白金汉大学教授艾伦表示,这项条例之所以受到欢迎,其中有社会因素在里面,因为要应对例如来自一些基金会和政治家们的舆论压力。
由于德国有着世界上最健全的福利保障体系,从小学到大学实行全免费教育,再贫困的家庭也不会上不起学。在大学阶段,即便是除了学费之外还有住宿费和日常开销等需要自己承担,但学生可以通过打工来补贴,国家也会在很多方面给予优惠,在校大学生不会有太的经济压力。
《全球华语广播网》特约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德国大学生就业主要取决于专业的热度,与个人经济状况没有多大关系。各大院校也会根据市场需求来平衡每年的招生比例,以保证较高的就业率。
薛成俊介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或者找工作的难易程度,主要跟所学的专业相关,由于德国的经济是以实体制造业为主,如汽车、机械、仪器等等,所以对产品研发人员和工程师的需求量比较大,理工科的毕业生找工作要远远优于文科生。还有,德国特殊的教育体系,如双轨制和按需培养,保障了德国大学生不会超员,也满足了企业对于人才劳动力的实际需求。换句话说,一个工厂可能需要100个熟练的技术工人,但是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只需要几个,大学就不可能去扩招培养100个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而是通过各种培训机构和方式培训100个技术工人,从而保障了劳动市场的实际供求关系,同时也就保障了大学毕业生相对较高的就业率。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