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辛国荣:实施精准扶贫 确保率先脱贫

2015-12-17 17:15:56  来源: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网  作者:辛国荣

扶贫攻坚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政治责任。中央要求2020年全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市委提出2017年底基本完成扶贫攻坚、2018年“打扫战场”。潼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决策部署,以精准识别为前提,以基础设施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根本,以持续增收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保障,集聚合力、克难攻坚,确保2015年退出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50272贫困人口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

区委书记辛国荣正在与贫困户拉家常

坚持“四步识别”,明确扶贫靶向。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精准扶贫,关键是要把对象摸准,把家底盘清。潼南于2002年被纳入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开发经历了整村推进、整村脱贫、巩固成果三个阶段,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依据2014年扶贫开发精准识别标准,我区有贫困村50个、贫困人口50272人。全市扶贫攻坚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们成立由区级领导牵头的50个包帮工作队,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走访,通过“一看二问三算四审”的“四步工作法”,全面摸清实情。“一看”,即入户走访看住房、看存粮、看种养等;“二问”,即问本人、问邻居、问村社干部;“三算”,即算种养收入、务工收入、帮扶救济等;“四审”,即以村“两委”和驻村干部调查为基础,村“第一书记”实地确认,镇街分管领导审核,党政主要领导审定,区级领导抽查。通过深摸细筛,全区建卡贫困户15353户、50272人中,已有13869户、45611人达到脱贫标准,下一步将着力巩固提升;仍有1484户、4661人处于贫困标准线下,属于扶贫靶心所在。通过深入剖析发现,50个贫困村的交通、人饮、便民服务中心等基本达标,但缺乏支柱产业。贫困户因病致贫占35%,因学致贫占28%,三缺(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占33%,完全没有发展能力的占4%。

围绕“四个确保”,建好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薄弱是导致贫困村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只有建好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才能整体上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我们按照“七有四通三解决”标准,整合资金、打捆投入4亿元,精准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确保道路通畅。立足互联互通,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实施贫困村公路提档升级,优化路网布局,50个贫困村实现通畅率100%,70%以上村居民小组通公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二是确保饮水安全。有针对性地将水利设施向贫困村倾斜,在村民聚集点、易旱地区,科学布局一批供水设施,整治山坪塘270余口,打井350余口,全面解决饮水安全和农田灌溉水源缺乏问题。三是确保供电质量。优先安排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大力改造低压线路,提高贫困村供电用电质量。四是确保危旧房全部改造。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地灾搬迁相结合,建卡贫困户实现愿搬尽搬;将贫困户D级危房全部纳入改造范围,确保应改尽改。

推动“三产融合”,增强“造血”功能。产业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是“造血”扶贫的重要载体。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发展壮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品牌效应,根据农业资源特征、产业发展现状,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展示片、潼北丘陵经果杂粮产业片、涪江北岸立体农业示范片、渝遂高速沿线产业带、琼江下游稻藕水产示范片、南部山地姜椒产业带“六大”特色片区。研究制定《产业扶贫实施细则》,建立2000万元精准扶贫产业基金,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政策性扶持,撬动产业发展。将贫困村产业发展与100个专业村、标准园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百村百园”建设对贫困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发展乡村旅游。潼南是成渝两地生态“通风口”、天然“大氧吧”,农业、旅游资源深度交叉、自然融合。我们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研究出台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村,建成一批蔬菜、柠檬、玫瑰、桑葚等观光农业基地,通过田间地头举办系列特色节会,培植“潼南农家”品牌,进一步繁荣乡村旅游市场,做到“农中有旅、以旅助农、农旅融合、强农兴旅”。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坚持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努力把贫困村景区变产区,产品变商品。发展以太安鱼、杨家菜、蔬菜宴、玫瑰宴、双江凉粉、潼南小吃为代表的特色餐饮,打造以蔬菜、粮油、玫瑰、柠檬、桑葚为重点的“潼南绿”系列产品。注重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盆栽蔬菜,开展辅助种植、交流互动、网络订购,让盆栽蔬菜进入生态餐厅、绿色植物店以及千家万户。95%以上的贫困村形成了至少1个特色产业,贫困家庭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创新“五种模式”,促进多元增收。土地是农村宝贵资源,是农民增收重要来源。我们想方设法盘活农村土地,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能种尽种;同时积极引导贫困户把土地交给市场主体经营,拓宽增收渠道。一是联户捆绑。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村社干部带动贫困户联户发展产业,政府在产业设施、种粮补贴、农业保险、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土地置换。支持通过土地互换调整,促进贫困户从事规模经营,对与贫困户互换调地的农户,政府给予经济补助。三是入股分红。对有一定实力的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其积极吸纳贫困户的承包地折资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或农业股份公司,贫困户“保底分红”。四是托管代养。参照市场时价标准,给予每户贫困户1000元以内的种苗补贴。支持规模养殖场通过托管代养模式带动发展,按照其为贫困户托管代养的数量,享受等额补贴。五是订单补助。鼓励各类农业及农产品经销企业采取订单或定点收购等方式,收购贫困户自产的农副产品,并根据年收购产品额度,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奖励补助,有效防止贫困户农副产品滞销、烂市等问题。

聚集“四种力量”,放大帮扶效应。扶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多方力量参与扶贫攻坚,形成良好格局。一是市场牵引力。市场作为一种机制引入扶贫开发,能进一步拓宽扶贫领域。我们动员全区102家市级、区级农业龙头企业与50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在每个贫困村培育1个以上专业合作社、10个以上农场或种养大户。协调辖区内8家金融企业对每个贫困村给予1000万元的扶贫信贷授信。对贫困户5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给予全额贴息。与易田等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建立镇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将贫困户的农产品通过网络卖向全国。二是社会助推力。社会帮扶是扶贫攻坚的有益补充,能起到推动促进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我们发动潼南籍成功人士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对贫困村、贫困户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解决就业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动员干部职工开展“慈善双日捐”,号召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举办“关爱贫困儿童公益晚会”义演募资,引导全区13万名志愿者点对点帮扶贫困家庭,推动慈善、志愿联动助力扶贫。同时建立1000万元贫困救济慈善基金,用于保障困难家庭基本生活。三是自身原动力。扶贫要防止“政府一头热,群众当看客”现象。我们充分利用身边脱贫致富的典型教育人、说服人、引导人,调动贫困户自身积极性,鼓励他们克服“等靠要”思想,摈弃陈规陋习,激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的信心,自力更生、自立自强。四是基层组织战斗力。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基层组织是基础。我们把扶贫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班子,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选派50名副处级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由“第一书记”建立扶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实行“不脱贫、不脱钩”,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强化“三级联动”,形成长效机制。扶贫攻坚重在精准、贵在持续,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效管用的制度机制,既保证各项扶贫举措落地生根,又促使各项扶贫成果得到巩固,防止脱贫后又返贫。一是全覆盖包帮。针对50个贫困村,建立“一名区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驻村工作队”的“3+1”包帮责任机制;针对1484户贫困户,落实区级部门、镇街、村(社区)三级干部对口帮扶的“3+1”包帮责任制,确保“帮扶不漏户,户户有干部”。二是台账制管理。编制扶贫攻坚工作手册,建立贫困户工作台账,区级领导向联系包帮贫困户公布电话号码,贫困户诉求可直接向区级领导反映;区级领导也可根据台账,随时随机抽查扶贫措施落实情况。三是打表式督查。将扶贫攻坚工作纳入对镇街、部门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并组织人员进行专项督查,实行一周一简报、半月一分析,每月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听取汇报,对工作不尽责、不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潼南区委书记)

编辑:zhongbp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