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张学锋:立足区域功能定位 加快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

2014-03-17 14:39:45  来源:本网  作者:张学锋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云阳县委书记)

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关于进一步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的战略部署,对云阳县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科学发展思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学习市委全会精神,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阳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资源;生态涵养发展区不是不发展,而是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发展的机遇更多、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挑战更大。未来一个时期,全县上下将始终坚持“突出首要、彰显特色,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指导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特色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到2014年,成功创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20年,全面建成山川秀美、产业友好、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生态经济示范县”。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护美丽家园

进一步深化“生态兴县”战略,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始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自觉把涵养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当作重要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绝不为了短期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一是加强环境保护。实施“蓝天、绿地、碧水、宁静、田园”环境保护五大行动,开展水、大气、噪声、土壤等十大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抓好境内“一江四河”水污染防治,长江干流、次级河流水质稳定达标;禁止在库区消落带实施开发行为;加大以县城为重点的噪声治理力度,县城建成区通过噪声控制区达标验收;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加大集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力度,提高集中收集处理率;实施村庄环境连片整治,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保护好生态田园,到2016年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率达65%以上。二是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植树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长江两岸绿化、农村荒山绿化建设,2016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加大岐耀山自然保护区、四十八槽森林公园等建设保护力度,适度扩大生态保护范围。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库岸防护、石漠化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库区消落带治理。三是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倍加珍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严把项目准入关,决不允许高污染、高能耗、投入产出强度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工业项目落地,项目建设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全面实施“一张图”管地,推进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综合管理,数量、治理、生态三位一体统筹管护,努力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持续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合理开发天然气、硅、煤等矿产资源,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深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倡导生态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全力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家园。

二、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富民强县支撑

云阳县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集人口大县、移民大县、山区农业大县、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等特殊县情于一体,产业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发展速度不快、质量不高仍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加快发展永远是第一要务。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富民为要”的原则,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切实构建起支撑富民兴云战略的产业体系。

(一)提速发展生态农业

进一步深化“农业稳县”战略,坚持增绿与增收、保护与致富有机结合,突出抓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绿色优质循环农业基地。一是做强主导产业。按照“3+2+X”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柑橘、牛羊、蔬菜三个主导产业,巩固提升优质粮油、生猪两个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多个特色生态农业,全县柑橘稳定在30万亩,做响“牛羊大县”牌子。按照“畜禽-沼液-种植”循环发展模式,沿“一江四河”和四条国道省道“九大通道”布局,以点连线,以线串园,以园带片,构建“两廊三带”特色效益农业新格局:在“一江四河”沿线,建成晚熟柑橘为主的优质经果林走廊;在县城至龙缸景区沿线,大力发展生态牧业、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业,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走廊;在云(阳)巫(溪)路、云(阳)开(县)路、云(阳)奉(节)路沿线,因地制宜构建以优质粮油、畜禽养殖、绿色蔬菜为主的三条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二是做活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经营主体,力争打造全市有影响的县级农产品集团。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加快形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三是做响产业品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完整的绿色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品牌销售产业链。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四是推广农机农技。大力推广大中型山区农业机械,实现重点农作物综合机械化领先发展,力争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打造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全市山区农业机械化标杆县。加强先进适用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培育壮大生态工业

依托“万开云”合作区“盐气化工、光伏电子、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和能源”5大产业集群,结合云阳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传统优势,建设低碳环保特色工业基地。一是打造生态工业集群。依托硅、盐、天然气、草食牲畜、柑橘、中药材等,打造“特色资源加工业”产业集群;以现有的BOPP、硅微粉、PVB树脂等为基础,开发上下游产品,构建“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服装、玩具、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等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业集群。围绕3个百亿产业集群,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着力推进“亿元企业培育、规模企业创建、小微企业提升”三大工程,支持存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整合重组,实现转型升级;督促已投产企业尽快达产,早出效益;对久拖未建、久建未成的企业实施退出机制,提高投入产出率。二是拓展生态工业平台。坚持把生态工业产业园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加快推进工业园C区项目的进度,调整工业园B区规划,适时启动水口经济开发区建设,建成10.5平方公里生态工业园区。规范6个返乡创业园建设,着力提档升级、强化管理。支持有条件的乡镇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楼宇工业和小微企业,营造全民创业氛围。三是发展循环工业经济。严格项目准入,加大现有企业落后技术、低产能和高能耗的改造,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最终形成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及项目之间相互关联、协作配套、循环发展的增长方式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发展模式。

(三)做靓做响生态旅游业

按照“整体规划、重点保护、逐步开发”的思路,进一步加大旅游业投入,把云阳建设成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节点和旅游目的地。一是打造云阳旅游“三张名片”。加快“天下龙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景区服务接待能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挖掘三国历史文化,提档升级张飞庙景区,2015年把“天下龙缸”景区和张飞庙景区组合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融入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三峡梯城”景区年内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快速通道,开通主要景区的公共交通线路;建设大型游客集散中心和自驾游营地;发展星级旅游酒店,逐步向景区延伸;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打造智慧旅游城市。三是发展乡村旅游。依托“两廊三带”特色效益农业,因地制宜利用生态农业资源,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农业观光园、生态文化园、民俗体验园等乡村特色旅游,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商品,打造一批“农游合一”的乡村旅游示范区,满足城镇居民休闲度假需求。四是积极融入大旅游市场。大力推进精品旅游景区的宣传营销。加强与四川、湖北、贵州等省及市内周边区县的合作,建立“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的旅游合作机制。

三、推进城乡建设提速提质,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正确处理面上保护与点上开发的关系,按照“做大做精县城、做靓做实集镇、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路,推进城镇化战略,引导超载人口有序向集镇、县城、万州及主城梯度转移。一是全力打造精品城市。重点围绕“拥江发展、东进北拓”城市发展战略,拓展县城发展空间,优化空间布局。县城逐步向黄石、水口拓展,力争早日建成紫金沟隧道、内外环通道以及黄岭高速互通等城市骨干交通枢纽,拉开城市发展大骨架。到2016年,县城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到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110万左右,县城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4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城市远期规划60平方公里、50万人。二是加快建设特色乡镇。推进江口、南溪、高阳、凤鸣四个市级区域中心城镇建设,加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力度,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人口集聚区;其余乡镇根据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化小城镇建设,推进基础功能系统、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使其成为集聚非农产品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三是大力建设美丽乡村。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为契机,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强农村道路、水利、广电、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发展乡村经济,美化乡村环境,丰富乡村文化,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村庄。

四、推进重大民生工程,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始终把改善民生工作作为“第一目标”,坚持把民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坚持走民生导向的科学发展之路,把为民谋福、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推进重大民生工程,尤其注重解决普遍性的、具体的突出民生事项。一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民生保障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住房、就业、低保、救助等保障水平。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形成城镇“10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把县医院建成三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建成三级专业医院,实现乡镇卫生院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进科技教育事业先进县创建工作。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撤并的村组、集镇为重点,调整完善规划,突出解决出行难、饮水难问题,加快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推动县城至南溪道路、县城至清水道路建设。四是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和三峡后续工作。加快推进连片开发和整村脱贫步伐,基本实现连片贫困地区整体脱贫。用足、用好、用活三峡后续政策,全力推进三峡后续项目的实施。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