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副处长)
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抓住“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创新思路,乘势而上,积极致力于建设全省“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为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主要成效
江阴市是“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经济基础较为雄厚,连续10年排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一。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起步早、规划细、行动快,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目前,江阴城乡经济社会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一个城乡融合、环境优美、共同繁荣的“田园都市”正在长江之滨崛起。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江阴市上世纪80年代就已普及12年义务教育。目前,全市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均公共文化场馆面积达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持全国最低水平。2012年,江阴农民人均纯收入19660元,比2008年增长64.2%,连续13年位居江苏全省第一。目前,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1:1,既低于江苏2.43:1的比例,更低于全国3.10:1的平均比例,是收入差距持续保持全国最小的地区之一。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江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迅速增加,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2012年,全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3.6和5.2个百分点,比2008年分别下降4.92%,、3.37%。由此表明,江阴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民生福祉进一步增强。
城乡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2012年江阴市实现GDP2535亿元,同比增长10.6%;人均GDP超过24840美元,已经处在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3.0%、12.6%,位居同类城市前列;全市农民集中居住率近70%,城镇化率达到66.6%,城乡文明普及率、社会和谐度、文化融合度,都表现出加速提高的趋势,呈现出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主要做法
从进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探索,到制定《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推进“幸福江阴”的重要载体,再到近年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江阴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其主要做法是:
第一,坚持规划引领,既注重“大手笔”,又注重“针线活儿”,通过更加清晰的功能定位,优化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规划水平直接决定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江阴市在规划修编中,制定了《江阴市市域空间统筹规划纲要》,做出了科学规划。在规划中,既注重事关长远、全局的“大手笔”,又注重各部门发展规划“针线活儿”,按照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江阴市农村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在大的统一规划下,精心编制30多个新市镇、新型社区详细规划,实现了从总规、分规到详规的全覆盖。
第二,坚持产业支撑,既让城市“退二进三”,又让农村“接二连三”,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加速城乡一体化基础。针对过去企业“多而散”、“小而低”的状况,江阴不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探索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思路,整体推进城市“退二进三”、农村“接二连三”。“退二进三”,即:城镇工业向开发区和园区集中,腾出空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乡镇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草本经济”,形成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格局。“接二连三”,即:利用工业资本投入农业、用工业管理的理念管理农业,同时把农业导入到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农家乐”等,探索工业反哺“三农”新途径。
第三,坚持城市带动,既注重“龙头”,又注重“经脉”,加快城区改造、公共设施完善,引擎城乡一体化强势推进。江阴市按照城市带农村的思路,以城市发展为“龙头”,以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为“经脉”,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引擎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一方面,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目标,实施“两路一河”改造工程,加快旧城区改造和沿江企业搬迁,增强中心城区的带动和辐射力。另一方面,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编织覆盖城乡的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五张网”。
第四,坚持服务保障,既关心群众“生老病死”,又关心群众“柴米油盐”,让城乡居民共享同质化公共服务。在农民“口袋”日益鼓起来之后,江阴决策层思考更多的是通过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共享经济发展的“蛋糕”。他们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高标准实现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村村做到了小病就诊、购买生活日用品、农技咨询、矛盾调解、用电交费“五不出村”。
第五,坚持环保同步,既注重“大花园”,又注重“园中园”,努力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的人居环境。江阴把整洁、有序、宜居的环境,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来提供,提出“城市发展学新加坡、新市镇建设学上海”,着力打造“田园都市、生态之城”。一是按照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传承历史文脉、展示现代文明的要求,组织专家精心编修了《江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二是在抓好全域“大花园”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花园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湿地公园、绿地森林、绿色廊道和慢行交通系统,形成互通连接的绿道网络和开阔的绿色空间,把城市和乡村有机串联起来。三是开展“拆房造绿、拆墙透绿、城镇插绿、村庄改绿、田园增绿、庭院添绿、居室缀绿”全民绿化活动,实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好生活状态。
第六,坚持改革创新,既善于“摸着石头过河”,又重视“顶层设计”,探索“三集中”、“三置换”,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活力。“三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置换”,即: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收入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农村居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江阴通过制度创新,一是腾出土地发展农村工商业经济,用农村的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有序地发展农村工业园区、小城镇和乡村新型村民社区。二是将宅基地置换为农用耕地,发展集约化经营的大田农业和现代规模化的副业经营。三是把节约土地与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分散居住的村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使城市文明建设进入农村腹地。同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涌现出了华西村、长江村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
三、江阴的做法对重庆区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启示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几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总体上看,当前重庆“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江阴的做法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是突出政府主导,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努力形成城乡联动、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首先要有定位,其次是规划,然后是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的选择。江阴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紧紧牵住规划这个“牛鼻子”,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在此基础上,政府统筹各种市场资源配置,进行高水平建设,是一种有领导、有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发展的社会实践。目前,重庆乡镇农村规划建设滞后,农村地区脏乱差状况比较突出。因此,应借鉴江阴经验,按照“统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主城特大城市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县城,小城镇与村庄“一盘棋”规划建设,让重庆这个由“太阳、月亮、星星”组成的城市群良性互动起来,避免出现“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象。
二是突出产业支撑,统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以工促农、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没有现代产业作基础和支撑,城乡一体化就无从谈起。江阴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好、综合实力强的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实施了制造业升级、服务业提速、现代农业增效“三大工程”。到2012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8:58:40.2。实践证明,只有统筹好城乡产业发展,促进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的广泛联合联结、配套融合,做大做强产业,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为城乡一体化提供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重庆市区县镇、村两级产业基础薄弱,在推进“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中,必须坚持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并重并举,打造城镇产业园区平台,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新型城乡关系,避免出现“空城”、“闲城”现象。
三是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江阴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以人为中心,逐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又通过大幅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鲜明地体现了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发展本质。因此,在推进“四化”过程中,必须以改善民生福祉为根本,围绕让城乡居民都能活得有尊严、过上更美好生活的原则,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让城乡居民“同在蓝天下,共享发展成果”。
四是突出机制创新,统筹推进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新机制,不断壮大村级经济实力,是江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经验。江阴与深圳、苏州等以外资为主的“打工经济”不同,它更多地是以“内生型”经济为支撑,提出“创新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方式,保障和发展农民各项权益”,坚持把发展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提升农业、致富农民、繁荣农村”的重要载体。江阴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统筹抓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造血功能,才能有效释放农村发展潜力,激发“农内”活力,促进城乡公平发展、共同富裕。
五是突出生态文明,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和文化建设,努力促进人、自然与城镇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江阴在发展中强调既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嬗变。同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实施了“家庭读书工程”,注重保护、修缮和传承江南水乡的记忆痕迹。江阴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要明确不同功能分区,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充分挖掘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地域民俗等人文资源,着力打造现代城市和美丽乡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促进人、自然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从江阴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和经验来看,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坚持走中国特色“四化”战略,具有鲜明的中国国情和丰富内涵。那种过多地宣传“农民变市民”,过多地强调依靠市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说法和做法,过多地追求通过提高城镇化率扩大内需创造GDP“红利”,并不反映党中央提出的“四化”战略的初衷和本质,也不符合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实际。应该看到,江阴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建设“城乡一体化水平最高地区”的探索实践,符合中央精神,顺应群众期待,体现中国国情,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眼光去认真研究,上升到理论,加以推广。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