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分别系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书记、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区长
环境保护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检验转型成效的试金石。近年来,沙坪坝区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尤其是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启动以来,更是举全区之力推进环保事业全方位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环境管理全面上台阶。
推进经济转型 建设重庆开放窗口
沙坪坝区是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核心区、国际物流大通道“渝新欧”铁路的起点站,但也是传统工业大区,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日益突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沙坪坝区坚持以节能减排为重要突破口,推动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加快建设重庆开放窗口。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并严格环境准入倒逼产业升级。三年来,沙坪坝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区域内的水泥厂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全面取缔,大批重污染企业关停搬迁。未来三年,沙坪坝区将通过实施“1+3”产业振兴规划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的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汽摩、装备制造和消费品三大传统产业。
通过提升城市和企业的绿色竞争力,促进对外开放。首先要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先进的生产要素。沙坪坝区亟需快速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以进一步增强投资创业环境的优势,吸引优秀人才和其他先进生产要素。其次要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增强出口能力。沙坪坝区将强化对企业环保工作的服务和指导,推动当前污染治理产业监管模式的改革,降低企业污染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推进城市转型 建设生态宜居城区
沙坪坝区的城市转型,着力点是优化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强化城市管理,落脚点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区、强化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坚持环境保护全域一体化,优化城市空间。近年来沙坪坝区的环保工作坚持统筹城乡,新农村环境面貌和生态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对歌乐山镇和中梁镇取消经济考核并强化生态环保考核,有力促进了两镇的产业转移和生态提升。
保持环保基础设施良性运转,完善城市功能。“创模”期间,沙坪坝区的环保功能设施得到跨越式发展,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28处人工生态湿地和配套管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成9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连接农户、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形成;新增森林面积10万余亩,完成8个城中村改造,建成8个城市公园、10个社区公园和3个城市生态广场,城市生态基础显著提升。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质。经过三年攻坚“创模”,沙坪坝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优良天数增幅和污染物浓度降幅均居主城第一;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梁滩河沙区段出境断面稳定达到Ⅴ类水质标准,清水溪、跳蹬河沙区段已消除黑臭;声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娱乐、施工等各类噪声防控更加有力;大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推进社会转型 建设幸福和谐家园
在沙坪坝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推动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变,还是提升对群众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环境管理都有条件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创新环境管理机制,引导社会自治。沙坪坝区将创新环保工作机制,通过有奖举报、绿色信用、街镇考核等制度,使全区环保工作从行政管理为主转向政府服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和基层自治相结合,提高环保监管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优先解决影响群众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沙坪坝区东部是老城区,生产经营活动与居民生活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通过实施“领导回访、包案负责、责任追究”的信访调处机制,沙坪坝区将污染投诉查处回访满意率提升到主城前列;通过“环境污染联合整治百日行动”、“改善环境民生七大行动”等专项行动,解决了一大批环保老大难问题;通过环保审批和污染整治的部门联动,实现新增污染的源头控制和老污染源的快速整治。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