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丰都:以草畜产业为支撑 拓宽致富路

2014-11-27 14:19:50  来源:华龙网  作者:陶涛

华龙网讯(通讯员 陶涛)石龙村位于丰都县高家镇西南部,与兴义镇保家寺村接壤,据高家镇政府所在地最近8公里,最远20公里,属市级贫困村。全村幅员面积15.7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共3945人,有党员109名,设石龙、龙神塘、茶园溪三个支部。近日,笔者在该村党委书记余中应的带领下,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采访。

多种因素造就该村长期积贫积弱

“现在的石龙村是由以前的石龙、古井湾、茶园溪三个村合并而来,不说其他的,这三个村原本就发展不平衡,以前海拔较高的茶园溪发展最滞后。”余中应介绍,造成该村贫困的原因很多,交通不便、配套基础设施少、外出务工人口多,导致村内劳动力薄弱、农民的守旧思想严重等等。

“以前全村经济支柱主要依靠传统种养殖业,说实话,单靠传统种养殖业根本不能改变村民家庭的贫穷面貌,这样就导致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村里面大多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小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村里发展特色产业非常困难。”余中应说,石龙村共有3945人,务农人口只有1152人,务工人口却高达1383人,加上村内部分小组公路不通,林地面积大等原因,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也不现实。

“以前村支两委也带领村民发展过多种产业,发展过苦蒿、种植过藠头、双孢菇,但最终也无疾而终。”余中应无奈的说,除了交通不便、劳动力薄弱之外,还有大部分村民宁愿守着一亩三分地搞传统种植业,也不愿踏出发展特色产业的第一步。

转变思维大力发展草畜产业

据余中应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改变,村民的致富愿望越来越强烈,在村支两委和村民的努力下,石龙村面貌大有改观,人均收入显著提高,不过,即使这样,石龙村的人均收入仍达不到全市的平均水平,致富之路仍然很长。

“这个‘庭院牧场’是今年才起来的,目前有59头肉牛,加上基础设施建设和幼牛购买成本,总共花了40多万元。”该村4组村民余宗荣告诉记者,之所以愿意发展肉牛产业主要是因为带头发展的村民都尝到了甜头,加上本地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大,同时还能享受国家相关的扶贫政策。

“今年我村发展了10多家‘庭院牧场’,目前石龙村总共有20多家‘庭院牧场’,很多村民都自发种植牧草。”余中应说,在镇委、镇政府和县级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下,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石龙村公路现在的通达率高达80%,全村社共有27公里,已经硬化了14公里,还有8公里正在实施硬化,目前只有5公里土路,大部分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说实话,种植牧草和发展‘庭院牧场’,结合了石龙村的实际,确实是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余中应以他自身种植牧草的情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目前种植牧草100余亩,每年能收割1000吨牧草,按市场价420元一吨计算,一年的毛收入有42万元,除去化肥、土地流转费用、人工、物流等成本,一年纯利润有10余万元。同时,据他走访调查,发展“庭院牧场”出栏规模达到20头肉牛以上的村民,一年的纯利润保守估计在7万元左右。

“其实种植牧草和‘庭院牧场’产业是一个有机循坏的产业,村民既可以种植牧草供应自家的‘庭院牧场’,也可以卖给恒都公司,可谓一举两得,加上本村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投入较小。”余中应说,现在交通方便了,村民观念也改变了,当前正是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的黄金时机。

余中应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本村实际,以草畜产业为支撑,多种渠道发展产业,带领当地村民拓宽致富路,争取早日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编辑:沈念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